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地名文摘 | 我国古代汉语地名标志溯源

网址: 日期:2021-07-14

龙成.jpg

地名标志由内容和载体两部分构成。清代以前我国汉语地名标志的内容与当代汉语地名标志的内容有很大不同。当代汉语地名标志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核心部分,即标准地名——汉字;二是注音部分,即汉语拼音——罗马字母;三是标志的承制、监制单位名称,其作用是说明标志为谁人所设,以示负责,并借以增强标志的法定性和权威性。清代以前我国汉语地名标志的内容是单一的,只有标准名称——汉字。载体是地名标志赖以存在的物质形式,不同的载体构成不同形式的地名标志样式。清代以前我国汉语地名标志的载体有多种,因此样式也很多,从宏观上大致可划分为九种。

一、华表式。华表是我国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示道路的木柱。晋代崔豹在其《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北魏杨之在《洛阳伽蓝记·龙华寺》中说:“(洛水)南北两岸有华表,举高二十丈,华表上作凤凰,似欲冲天势。”周祖谟注:“华表,所以表识道路者也......古代建筑前边每有石华表。”华表又叫四柱木,四柱木又称交午柱(一纵一横叫午),它可以装在“亭传”顶上,用以表识衢路。在山东沂南汉画像石中,有一种像阙一样的小房子,房顶上装着顶部有十字交叉的横木的柱子,即为交午柱。《汉书·尹赏传》注里说它是华表。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华表是我国最早的地名标志,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起初为木质,后发展为石质装饰物。其早期的功能有二:一是政治功能,古代王者纳谏,让百姓在其上刻写意见;二是表识道路的功能,其上应该写有地名。

二、牌坊式。牌坊的历史与华表的历史有关,它来源于用两根华表柱连成的大门,这种门流行于宋代,叫“乌头门”。乌头门的门颊两侧的柱子高过门顶,中间横木相连构成门框,其样式与汉代由双阙连成的大门一样。更具体地讲,牌坊直接的谱系可以追溯到唐、宋坦克坊之坊门。在宋石刻《平江图》上就可以看到这种坊门,门的上部写有里坊的名称,其形制如同现在在门楣上订门牌,不过它是直接在门楣上书写地名。由此可见,唐、宋牌坊式地名标志的载体是坊门。后来,封建统治者为了提倡其伦理道德,如果某坊居民中出现了“嘉德懿行”,有时就加以旌表,榜于门上,叫作“表闾”。所以后来有些坊门就成为一种纪念性建筑物。它起初是木构建筑,明代出现了用石头建筑的,并被正式称为牌坊。牌坊有三柱、四柱、五柱、六柱等样式,柱间上部为横向匾额,作地名标志时匾额上题写的是地名。

牌坊式地名标志的设置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先有牌坊后有地名,地名源自牌坊名。如江苏常州市的街名椿桂坊。据《武阳志余》记载,北宋时寓居此处的张彦直(官太傅)四子相继登科,常州郡守徐申,取五代时窦燕山五子登科的“灵椿丹桂”典故,在巷内建造“椿桂坊”志贺。街因此得名。其二是先有地名后修牌坊。这种牌坊实质上就是标准的地名标志了,如张家口市的“古上谷郡”牌坊。张家口市秦汉为上谷郡地,为了让后人知晓这一历史,就修造了此牌坊。

三、摩崖式。摩崖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诗文、佛像等。在山崖石壁上单独镌刻的地名就是摩崖式地名标志。其最大的特点是醒目、永久,地名和它所指代的山体合二为一,任何人都无法移动,除非凿岩毁字。此类地名标志全国各地数量不少,如江苏灌云县“奇泉”石刻。奇泉位于伊芦山中庵后院山崖下。两泉并排相通,一泉水清见底,一泉浑浊,二泉永不相犯,泾渭分明,终年不涸,泉水甜而甘美,沏茶别有风味。因此称天下奇泉。“奇泉”石刻为明海州官王同书。再如河北赞皇县的嶂石岩篆刻。《蟑石岩》篆刻在县城西南边陲嶂石岩二站石壁红上......“嶂石岩”三字距地面10米许,为明代尚书乔宇所书......每字45×23厘米左右,笔力劲拔,虽经数百年风雨所蚀但仍汪晰可辨。”

四、镶嵌式。镶嵌式是将一物体嵌在另一物体中。将刻有地名的石料镶嵌或垒砌到建筑物上去就是镶嵌式地名标志。其特点是建筑物与其名完美结合,不可移动。此类地名标志各地数量很多,细分又有两种。其一是将地名刻在石板上,然后将石板嵌在建筑物上,全国各地的古城门、寺庙、关隘的山门大多采用这种形式将其名镶在拱门上方,被镶嵌的石板又被称之为匾额,匾额属于牌匾式地名标志的范畴,由此可见划分类型只能是大致的,各种类型的地名标志难免相互包容。其二是将地名直接镌刻在建筑材料上,然后将刻有文字的建材与其它的建筑材料一起垒砌构筑建筑物,此种形式多用于桥、闸、涵等建筑物。如苏州的一些古桥就是将桥名镌刻在石料上垒砌构成桥的。

五、牌匾式。牌匾又叫匾额,招牌。清代以前多为木质,少数为石质。它一般悬挂于建筑物的正面。写有地名的牌匾就是牌匾式地名标志。其特点是易于更换。这种样式的地名标志使用范围最广,大到皇帝处理朝政的“太和殿”,小到卖酱菜的民间小店“六必居”,都挂有匾额。古今牌匾的适用范围和样式几乎相同,例子不胜枚举。

六、独石式。在一块独立的巨石上镌刻地名,就是独石式地名标志。其特点是古朴自然、牢固持久,具有东方人独特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例如:鼋头渚,位于无锡市区西南部18公里处的充山下,面临太湖,三面环水,形成半岛,有巨石突出,俯瞰湖流如鼋头,因而得名......鼋头渚上兀立巨石一块,正面刻有“鼋头渚”三个大字,为清秦敦世所书。再如,卧云石,位于惠山春申涧牌坊与三角亭之间。巨石长约七尺,厚约五尺,上刻有明代无锡人南京礼部尚书邵宝擘窠大书的“卧云”两字,字迹雄健。

七、碑碣式。碑是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这是《新华字典》对碑的定义。古代把长方形的碑石称碑,园顶形的称碣,后多不分,碑碣成为各种形制的碑石的统称。碑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构成,有些碑只有后两者。刻有地名作标记用的碑碣就是碑碣式地名标志。例如:朝阳洞位于承德县城西北部24.8公里处......洞内可容百余人。洞口两侧的石碑上刻有“朝阳洞”三字。这种碑的功能就是镌刻地名,表识位置,是标准的地名标志。还有一种碑功能有多种。如:绍兴城东南之会稽山,相传为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夏禹墓之所......墓址所在有一明代石碑,上镌“大禹陵”三字,上复以亭。

这通碑的功能,首先是墓碑,其次是地名标志。我们的祖先对艺术美有着独特的追求,即使是极普通的地名碑也力求将之创作成一件不朽的艺术品。承德避暑山庄内有一景点名月台,月台碑就是一件艺术品。这座碑通高212厘米;碑首、碑身、碑趺分别宽116、77、90厘米;碑首前后和碑趺各厚52厘米,碑身厚38厘米。碑首前后和碑趺四面雕刻着活泼的夔龙图案,其龙头形象逼真,龙身、龙尾自然丰满。碑身西面镌刻“月台”两个大字,其他三面分别镌刻弘历的三首诗。它容雕刻、书法、诗歌为一体,在碑碣式地名标志中很少见。

八、旗幌式。旗是用绸、布、纸等制成的长方形、方形或三角形的标志,挂在杆子上或墙壁上。幌的形状与旗相似,旧时用布做成缀于竿头,是高悬在店铺门外用以招揽顾客的标识。写有地名(多为楼堂馆舍名)的旗幌就是旗幌式地名标志。它多用于标识商业地名。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对旗幌式地名标志的制式,悬挂方式及设置位置,表现的最为直观详尽。一些古典小说对它也有记述。如《水浒》第39回写道:“[宋江]正行到一座酒楼前旁,仰面看时,旁边竖着一根竹竿,悬挂着一个青布旗子,上写道`浔阳江正库'”。评书《隋唐演义》中有“蓝天白云下飘着一面大旗,上书三个斗大墨字———瓦岗寨”。

九、风灯式。风灯又叫“气死风灯”,常用金属构架,糊纸或装玻璃制成,点燃灯油或蜡烛。一般是夜间悬挂在店铺门口,以示店铺仍在营业中,打烊时取下。灯上有店铺名或店铺标志,所以也叫幌子灯,它是今天商业霓虹灯的前身。写有店铺名的风灯就是风灯式地名标志。其最大的特点是夜间发光,宜于在夜晚辨认。这种风灯式地名标志在边远地区仍被使用,在古玩市场上也可一睹它的尊容。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文字的发生,总远在夏以前,至少在四五千年”。这期间先人们创造的汉字地名标志的样式远非上述九种,认真发掘研究这份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目前地名标志建设工作肯定会大有裨益。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世界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