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承载了国家与社会的记忆,蕴含着国人与国土间细腻的联系,是地域的文脉,无形的地标。地名文化的传承和建设是我国重要的长远性、基础型的文化工作,有关部门既应当深入挖掘地名中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内容,让新生地名更具文化延续力;又应当抵制传统地名轻率更换,传统老地名逐渐消逝的不良势头。在我国地名文化建设和保护工作如火如荼、全面铺开之际,笔者将在本文中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的经验和感悟,浅谈几点关于地名文化的思考:何为地名文化,笔者认为,深入理解地名文化应从地名的语词文化和实体文化两个角度进行审视。语词文化浅显易懂,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笔下所写的地名,它的要素包含读音、写法等。地名读音与写法的演变中,包含着这片土地所经历的历史沿革。例如“茶啊冲”本是四千年前古典的肃慎语祈福的发音,随着漫长的历史演进,逐步音译为今天长春市的“长春”二字。地名的实体文化由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和乡土文化三方面构成。历史文化代表着地域开发和先民繁衍的历史渊源,如史称西域的新疆,自古即为我国国土,在清代作为失地被收复后更名“新疆”,意在“故土新归”;地理文化涵盖了当地的地貌特征、自然资源、景观特点等,如五女峰,便因山峰秀美,形似五个婀娜少女而得名;乡土文化蕴含了当地特色的民俗风情、传统饮食、服饰、民居等内容,如我国云南西双版纳,“西双”和“版纳”分别为傣族语言“十二”和“一千亩”之意,这一地名便代表了当地生存的是身着长筒薄裙,腰姿妩媚的傣族人民。我国悠悠五千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影响着社会的特征,同时也影响着地名的创造和演化,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地名文化的发源土壤。我国大量地名来源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例如,作为“乐感”民族,我国百姓喜好对平安喜乐的祝愿,偏好吉祥的字眼,“兴旺、安康、和泰”等吉祥语不仅多用于人名,也同样被选取加入地名当中,例如我们熟悉的山东泰安、黑龙江大兴安岭、浙江安吉、陕西兴平等地,便是因此而得名。再如,儒家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儒家的孝悌忠信、福寿康宁等思想符号,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地名,如浙江义乌、陕西礼泉、河南信阳等。传统文化在地名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神韵和智慧。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全社会的同心支持是传承与保护地名文化的基础,为使群众深入理解传承和保护地名文化的重要性,加强地名文化宣传工作尤为重要。融媒体时期,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融,扩大了宣传范围,丰富了宣传形式,地名文化的宣传工作应当充分利用各类宣传资源,多元化地开展,除了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等传统手段外,还可以通过开设网络论坛、发起弹幕讨论等新形式进行。浙江省“地名文化故事”的宣传活动选择了街名、路名极富诗意的嘉善西塘古镇进行了微电影拍摄,在互联网的传播下获得了全球各地受众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正在拍摄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地名中国》将利用全景拍摄、场景虚拟等新媒体技术,展现我国市、县、镇等不同等级行政区地名的价值,加深对地名中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的渲染。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已于2018年6月份结束,但地名的审音定字工作仍应持续进行,力臻完美。规范地名的读音、用字对于地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而言意义重大,地名的读音和书写同时涉及到地理、语言、民族、方言等多种因素,如果错读、错译,甚至讹传等现象持续发生,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地名文化的丢失。地名审音定字工作应当从四个方面逐步展开: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对属地地名进行汇总,对于有分歧、有异议的地名,尤其是方言地名,着重标记,并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溯清根源,确定准确的地名读写;其次,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名录的定制,将特殊的、个例的方言地名进行单独编写,对已有的地名路进行完善和增补,以便随时参考查阅;再次,在对属地地名进行仔细考证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可以发起专家论证,对存在歧义、有存疑的地名进行深入挖掘;最后,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进行官方审定,对完成审音定字工作的地名依法限定和公布。保存老地名,规范新地名,是当前我国地名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地域变化和人口迁移等现象促进了大量新地名不断涌现,一些传承了上千年的老地名却在无形中远离、消失。老地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随意更改老地名会造成地名背后的历史事件与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久而久之则会导致文化的缺失。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完善地名管理法规等手段,抵制行政区域地名轻率更换的不良势头,呼吁全社会重视和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共识。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