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联称,指人们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名简化,联起来使用,以表示有某种关系或更广泛的地理概念。如把“贵州”和“云南”联称为“云贵”,把“江苏”和“浙江”联称为“江浙”等等。在这些地名联称时,哪个地名在前或在后呢?如“杭州”和“苏州”联称为“苏杭”,有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证,为什么不可以称“杭苏”呢?北京王府井书店旁边有个“闽粤餐馆”,而为什么又不可以称“粤闽餐馆”呢?
从汉语的构词法和声调特点,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其中有一条明晰的规律。在汉语联合式合成词中,词的先后次序搭配规律,是以词素的声调先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序的:阴平在前,阳平、上声、去声在后;阳平在前,上声、去声在后;上声在前,去声在后;阴平字很少在后,去声字很少在前,例如:
英雄 yīng xióng 阴平+阳平
生死 shēng sǐ 阴平+上声
优劣 yōu liè 阴平+去声
泥土 ní tǔ 阳平+上声
成败 chéng bài 阳平+去声
美丽 měi lì 上声+去声
除去声调相同,如“开关、人民、举止、动静”之外,与上述规律相悖的例子很少。
地名联称实际上也是词素(简化的地名)的联合式合成词,因为两个地名之间没有谁修饰谁、限定谁的关系。地名联称时,哪个在前或在后,也遵循上述规律。在下边的例子中,我们来说明其历史情况。
1.阴平+阳平:
株潭、湘黔、苏杭、滇黔、江浙、川黔、江淮。“江淮”指长江与淮河。“黔”(贵州)是阳平字(qián),所以,它全处在阴平字(湘、川、滇)之后。“江浙”指江苏、浙江。
2.阴平+上声:
巴蜀、苏皖、欧美、英法、乌海。“巴蜀”泛指今天的四川,因今川东古有巴人居住,春秋时的蜀国在今天四川境内。“苏皖”即江苏、安徽。“乌海”是内蒙古自治区一市名,包括乌达和海勃湾两地。
3.阴平+去声:
燕赵、青藏、甘肃、康藏、江汉、滇藏。“甘肃”省得名于甘州(今张掖)和肃州(今酒泉)。“燕赵”泛指华北地区,也是由于古代燕国和赵国的关系。“江汉”为长江、汉水。“藏”是去声字,只能在阴平、阳平字(青、甘、滇)之后。
4.阳平+上声:
吴楚、湖广、辽沈。“吴楚”,古代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吴”在长江下游,“楚”在长江中游,“吴楚”交界处的今江西省西北边,还多称“吴头楚尾”。“湖广”是指湖南、湖北和广西、广东。“辽沈”,解放战争时的“辽沈战役”,1986年又有“辽沈足球十佳”评选可证。
5.阳平+去声:
秦晋、云贵、福建。“秦晋”是指陕西省、山西省。“福建”省得名于唐代,取福州和建州(今建威)各一字联称。
6.上声+去声:
港澳、旅大、闽粤、楚汉、武汉。“港澳”是香港和澳门。“旅大”,是旅顺和大连的联称。“闽粤”为福建、广东两省。“楚汉”,两古国名,历史上有名的项羽和刘邦争夺王位的战争,就被称作“楚汉之争”。“武汉”市,是由武昌、汉口和汉阳三个部分组成,因而得名。
这种次序规律,也许与汉民族在欣赏语言艺术时的“平仄”原则心理有关系。在上述六种形式中,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外,都可以为“平仄”原则所容纳,都是“先平后仄”。
在例外的情况中,我们发现有以下几种因素在起作用:
a. 铁路、公路、航线联称两个地名时,一般遵循这些规律:“北一南”、“东一西”、“大一小”、“起点一终点”。
b.出于政治立场和特殊用意,或主客关系、及主次的排列,可以不按上述规律排列,如“中日”或“日中”。
c.为了避免一些歧义,如“台港”符合声调规律,但容易被误认为是一个什么港,于是只好用“港台”。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