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溪,又称焦店、焦垫,位于武进、江阴、无锡三地交界处。依山傍水,三山环抱,东倚鹤山,北枕舜山,南望石堰山,龙溪河穿镇而过,形成沿河人家“面街背水户通舟,台榭高低临水际”的镇区格局与风貌,是常州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镇。焦溪古镇吸收山水之胜,上承虞舜、季札之文化遗风,下继隋唐文化之精华,承接京杭大运河的水利之便,在明清时候逐渐形成并发展出鼎盛的江南市镇商贸和极富特色的区域望族文化。在以苏州为代表的江浙沪三地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的进程中,焦溪古镇代表常州众多古镇参与。“《焦店老家》丛书”是焦溪古镇参与申遗的重要成果。
创新书写的线索
“族、人、宅、事”,多维度呈现古镇历史进程
本丛书编纂的第一个创新是书写线索的创新。
项目创新点一:
●以焦溪古镇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为基本历史线索,通过家族、人物、宅第、事件四个维度,展现了时代长河中焦溪的历史发展和社会风貌。
丛书以焦溪古镇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为基本历史线索,通过家族、人物、宅第、事件四个维度,展现了时代长河中焦溪的历史发展和社会风貌。借助专业深邃的目光,透过历史的浮尘,让读者去了解焦溪的风土和人情,了解焦溪的人文和历史,感受江南古镇特有的文化底蕴。
以专业眼光发掘不同层面的故事,多维度展现古镇发展脉络,丛书在结构线索上做到全面、清晰并存。
创新书写的内容
以通俗故事,生动讲述古镇的前世今生
《焦店老家》丛书的第二个创新在于它的内容,通过通俗故事来呈现一个古镇的前世今生。
丛书共四册,95万余字。其中,《焦店望族》叙述焦溪13个家族的迁徙故事、家风故事、祠堂故事、宗谱故事、族人故事以及他们与焦溪间的渊源故事。《焦店名人》讲述焦溪46位名人励志成长、社会贡献、行业领军、地方事务参与等故事。《焦店老宅》描述焦溪1949年前后保存较完备的老建筑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建造缘由,以及房子里发生的故事等。《焦店往事》介绍近百年焦溪及与焦溪相关联的历史事件、重大变革、趣味故事等。
四册书各有侧重,又相互勾连,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焦溪故事,上可追溯到远古的神话传说,近至当下的乡村建设,加上百余幅配图,通过通俗的内容让读者直观地了解焦溪、感受焦溪、亲近焦溪。
以学术的方法研究史料,以通俗的方式讲述故事,丛书在内容上做到了学术和可读兼具。
创新书写的主题
突出正能量,着力体现乡村振兴的当代内涵
本丛书编纂的第三个创新体现在主题内涵上。
项目创新点二:
●立足焦溪,讲述在塘浦坪田的自然环境下发生、发展的生动故事和历史渊源
●勤俭持家、创业奋斗、服务桑梓、奉献社会——人杰范例,赋予“时光不负赶路人的正能量
●水利治河、修桥铺路、乡镇治安、办学教育——乡贤作为,体现乡村振兴的当代内涵
丛书立足焦溪,讲述在塘浦圩田的自然环境下发生、发展的生动故事和历史渊源,侧重于发生在家族、人物身上的勤俭持家、创业奋斗、服务桑梓、奉献社会等方面的励志故事,突出了家族、人杰范例的教育意义、激励意义,赋予读者“时光不负赶路人”的正能量。乡村振兴需要新乡贤,丛书中讲述的焦溪乡贤们在水利治河、修桥铺路、乡镇治安、办学教育等方面的作为,对今天的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体现了乡村振兴的当代内涵。
创新书写的模式
多样、综合,以独创性模式写就新村志
在写作基本模式创新上,丛书注重多样性与综合性,形成了村志的创新书写模式。
项目创新点三:
●史料为基础:方志、家谱、传记、日记、书信、回忆录、诗词等
项目创新点四:
●口述为补充:充分利用了焦溪在地居民或直系亲属的口述
▷ 实地调研、采访、记录17次,组织当地居民、知情者、研究者等召开座谈会7场
项目创新点五:
●地方家族谱系、地方名人小传、地方特色物产、地方口述史等内容与传统村史的融合——独创的村志书写模式
本丛书以史料为基础,资料主要来自方志、家谱、传记、日记、书信、回忆录、诗词等。此外,实地调研,充分利用了焦溪在地居民或直系亲属的口述,弥补文字史料的不足,提供更全面的历史视角。地方家族谱系、地方名人小传、地方特色物产、地方口述史等内容与传统村史的融合,增加并增强了村志内涵,形成了独创的村志书写模式。
焦店老家丛书自2023年3月出版以来,已在常州市、区各级档案馆、图书馆,市级宣传、文旅等部门,市区主要实体书店展陈,因丛书装帧精美、版式设计新颖,内容充实、行文流畅,知识性、可读性强受到广泛好评。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方志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