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桥镇的清明山位于横山桥镇西北首,属于江南低丘,又名横山、青明山,取青翠明亮之意。清明山主峰紫霞峰,海拔约90米。晋右将军曹横葬于横山。昔三茅山人张存云:“当时不葬曹横墓,千载犹名芳茂山。”胡文定公云:“此地横青嶂,当年动紫氛。将军精爽在,可解勒移文。”又风土记云:“有大横河以承众流,即此山也。”又名清明山者,以潜灵观清明目作集而名也。潜灵观就是现在的白龙庙,至今仍是道教场所。
横山桥镇清明山
白龙庙
除潜灵观这座道观外,现大林禅寺的原址也曾是道教观宇。南朝梁时,有王八百在这里修道,陈时(557-589年)馆,始称登仙观,后毁。唐乾宁初道观得到营缮。宋代开宝七年(974年)重修。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改名冲虚观。元初毁于兵乱:直到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有僧人在废基上重建,更名大林禅寺,从此成为佛教寺庙。
而牛塘镇的清明山是一座土山,为先秦土墩墓葬或祭坛,也名青云山。青云山曾在明末(一说清乾隆年间)建有一个大庙,名青云山庙。前殿有一尊黄灵观菩萨,三眼,手执钢鞭,两旁对联为:三目洞观天下事,一鞭警醒世间人。庙宇最高处的殿名唤作三清殿,登殿远眺,常州城、文笔塔尽收眼底,至今仍是不少当地人三月三和重阳登高的好去处。青云山庙建成后,每年清明节便会举行庙会,集市从山坡下空地延续到牛塘镇南运河两岸。
青云山
无论是横山桥的清明山还是牛塘的清明山,除本身蕴含的道教文化外,附近多有与道教有关的地名,如横山桥清明山的紫霞峰、龙井、丹井,牛塘镇清明山东北方向仅一两里地的仙现桥。另在常武地区的卜弋桥,全称卜弋望仙桥,传汉代丁令威曾到此;泰村附近的太和观,道教南宗的紫阳真人张伯端曾在红梅阁修炼,凡此等等,印证了常州道教文化的悠久。
在道教文化中,清明不仅仅是一种时令节气,或节俗或礼仪,更是一种天人和谐一体的理想生存境界。有道书释曰:“夫道,乃天也,清且明,不欲见污也”,即当世界处于“清且明”的状态时,则呈现出万物生全、和谐安宁的局面。“清明”于道教中亦为一种内在的理想人格要求。《老子想尔注》言“清静能睹众微,内自清明,不欲于俗”。古时的清明节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内在主题。
正因为清明二字有天明地洁、气象清朗之境,清明节气所处的阳春四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希望自身能“清明”期望能沐浴阳春之气,所以在清明时节祭扫、游春,一方面是寄托哀思,一方面也是为了舒缓紧张的工作节奏。
与清明有关的“三月三,不许蚂蚁上高山”是本地农人口头俗语。实际上,出了九,天气就逐渐暖和起来了,三月三时,正是虫蚁开始活跃的时候,从三月三到清明,这段时间是本地最美的春之时节。旧时的常州,市民游春的选择颇多,近的可以到城郊的茶山路,茶山路上累累的家丘,既是郡人先祖寄骨之所,也是世人游春之地。稍远可到横山桥的清明山再远一点就到茅山进香。牛塘清明山正处于常州城到茅山进香的南运河沿线,郡人早晨从城里出发,坐船到牛塘清明山的时候,正好是近九点钟的时候,在这里停下歇歇脚,或者进香返程在此逗留,上岸再到青云庙里烧香祭拜。有些人甚至不去茅山,只上这里的清明山也算游春登高了。歇脚、进香的和作节的相会,使这里的集场更为热闹了。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