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青果巷探源

网址: 日期:2024-10-31

龙城.jpg


千载运河,大美青果,古巷名士,美美与共。

 

青果巷是常州著名的古街巷,位于中心城区,长约千米,东起新坊桥,西至天禧桥,紧邻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常州最古老段——南市河,2014年江苏省人民 政府公布其为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以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分布有名宅故居、桥梁码头、祠庙殿宇、牌坊古井、林泉轩榭、戏楼剧场、学堂校舍等建筑遗存或文化遗迹,具有“河襟南北、街贯西东”的形制格局和“巷弄通幽、人家枕河”的江南风貌,堪称常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大运河文化带的“活化石”。

 

青果巷1.jpg

 

青果巷2.jpg

 

青果巷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南市河是青果巷的母亲河,是自然之源,旧称前河、前渠、漕渠,民间俗称大河,由吴王夫差开凿于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河北侧的青果巷曾经是“西自通惠坊循运河北涯东出通吴门驿道”(《万历武进县志》),后逐渐有人建宅居住,又随着漕运繁盛发展成为货物集散与交易之地,至明代坊厢格局基本形成,“九巷八宅”初具规模。

 

人居才能成巷,按照这个逻辑,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青果巷原住民”陈杲仁。关于陈杲仁(549—620)的生平,官史(新旧《唐书•沈法兴传》)与其他史料记述(《全唐文•隋司徒八绝碑》《毗陵陈氏鸣珂巷宗谱•隋司徒世威公传》《咸淳毗陵志》)不尽相同,大致轮廓如下,他出身于颍川望族陈氏,后迁常州,生活在梁、齐、隋至唐初,曾任司徒,后因晋陵耆老称其“忠孝文武信义谋辩”被唐高祖表彰立祠。后列入官方祀典,历代封赠赐号,武后垂拱元年(685)至乾元间(758—760)兴建陈司徒庙,乾符四年(877)封忠烈公,南唐保大十三年(956)封武烈帝,宋淳熙四年(1174)赐庙额“忠佑”,宋咸淳六年(1270)封福顺武烈显灵昭德王,元延祐五年(1318)封福顺武烈显灵昭德仁惠孚佑真君。陈杲仁宅具体建造时间没有记载,推测在公元620年之前隋期或更早南朝梁陈间。地方志中青果巷区域相关地名可以作为佐证,这些地名多与陈杲仁的宅园、封号、祠庙有关,如烈帝庙、忠佑庙、总司徒庙(东庙)、司徒庙巷、烈帝码头、西庙沟、茭蒲巷、花椒园、洗心亭、崇法寺(在州东南二里,旧传武烈帝后圃,见《咸淳毗陵志•观寺》)等。因历代加封,以陈杲仁为原型的烈帝崇拜在苏、浙、皖、赣等省极为盛行,“江南郡邑各有行宫”,青果巷烈帝庙是公认的烈帝“正庙”。或许在陈杲仁之前,青果巷区域已经有人常态化居住并具备街巷雏形,在现有资料中可以考证的起始点就是陈杲仁宅,其大致范围如下:南至现青果巷或古运河,北至现人民公园崇法寺,东至原西庙沟即晋陵中路,西至茭蒲巷。

 

青果巷3.jpg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近千米青果巷,另有其名,以西庙沟为节点,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名通惠坊(“通惠坊在天禧桥东通兴仁坊”,明《成化重修毗陵志》),东段名兴仁坊(“在新坊桥西”,《咸淳毗陵志》)。关于青果巷,《万历武进县志》《康熙武进县志》《乾隆阳湖县志》记述大抵如此:“横街一,西自通惠坊,循运河北涯,东出通吴门,‘驿道’也。其在新坊桥西,则为‘兴仁坊’。”

 

青果巷4.jpg

▲《康熙武进县志》卷五,“驿道也”下注“俗名‘青行’

 

关于“青果”一名的来历,“千果说”在前几年比较流行,但这个说法不成立。

 

青果巷5.jpg

 

“千果说”源于清代常州文人褚邦庆《常州赋》中“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登百花之楼,榴芍荷蓉枝枝可玩”之句。据说《常州赋》是乾隆四十四年弘历皇帝南巡时召士子献赋,褚邦庆仿周紫芝《宣城赋》、葛沣《钱塘赋》而作。褚邦庆认为“青果”为“千果”之讹,“青果巷在郡城中,为百果市,不独青果也。愚意当为‘千果’之讹”。后人追加再解释,认为在常州方言中千、青发音接近,因而得名。但遍寻地方文献,再无关于“千果巷”记载。另外,赋作为一种文体,以四、六字句为主,讲究铺采摛文,句式追求骈偶,“入千果之巷”“登百花之楼”更像是文辞上讲究藻饰对仗的文学手法。《常州赋》作为文学作品,不足以采信,《江苏省常州市地名录》(1983年版)、《常州市志》(1995年版)中关于青果巷相关说法,当源于此说。

 

青果巷6.jpg

 

查阅江南各地史料,江阴、无锡、苏州、杭州等地皆有“青果巷”之名,如江阴城区有一条河叫青果河,河东有一条青果巷(《嘉靖江阴县志》卷二“街巷”:大巷,圣母桥东至烈女庙。小巷三,真武右巷、廻塘堰巷、青果巷);如无锡“青果巷”位于梁溪河畔“西水墩”之东北侧,今中山路鸿运楼前的一条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常州府古迹考•无锡县•澹宁居”),居住在青果巷水獭桥北马氏家族后人迁居湖北宜昌,其居住地是一条通往长江水陆码头的繁华街巷,也以祖上无锡居住地为名叫“青果巷”;如苏州大河浜,位于葑门原城门外南城脚,清末有售甘蔗、山芋、菱之类的青果行,故名青果巷(《姑苏志》卷十七:“青果巷,县治东,果菜交易之处。”);如杭州青果团就是果品交易集市(《咸淳临安志》卷十七“巿〔行团瓦子附〕”),行团、瓦子,皆指集市。这些城市有关“青果巷”的来历,都未曾出现“千果”说法。青果巷名字由来应该为“果行说”,青果亦作青菓,泛指各种鲜果、应时果品。青果巷当为青果行(团),即商贩售卖青果之所,甚至是果品交易的集中地带,纵观各地青果的名字由来大抵类似。

 

青果巷7.jpg

 

青果巷之于常州,最早见于顺治年间郑氏族谱记载,开始为民间俗称。《康熙武进县志》称其为“青菓行”,《乾隆阳湖县志》正式出现“青果巷”,《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光绪武进阳湖县志》亦称“青果巷”,同时地图还标有“通惠坊”“兴仁坊”,这是两种名字的并存期。《宣统元年常州府城坊厢字号全图》,原坊名消失,青果巷“转正”了,由民间俗称成为地图正式地名。

 

漕运发达,带动了包括常州、苏州、杭州在内的一批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尤其在南宋,手工业发达,集市繁荣,“市”“行”“团”“作”“社”在南宋大量涌现。《咸淳临安志》中的巿、行、团,皆是四方物货汇聚场所。南宋《清波杂志》记载了鲜鱼行、海味行、肉肆行、酒行、米行、酱料行、宫粉行、花果行、茶行、汤店行、药肆行、丝绸行、成衣行、顾绣行、针线行、皮革行、扎作行、棺木行、柴行、故旧行、仵作行、网罟行、杂耍行、鼓乐行、采辇行、玉石行、珠宝行、文房行、纸行、用具行、竹林行、陶士行、花纱行、铁器行、巫行、驿传行等共36行。同时,行团亦指古代城市工商业者为保护本行业利益所结成的同业组织。《西湖老人繁胜录》(《永乐大典》)记载,南宋时期的“行”已经从隋唐时期的一百二十行发展到四百四十行,其中就有“青果行”。《梦粱录》卷十九《社会》还记述了当时的“行”“社”组织,每逢重大节诞日有组织地举行祭祀庆典或娱乐活动,如“……每遇神圣诞日,诸行市户,俱有社会迎献不一。如府第内官,以马为社。七宝行献七宝玩具为社。又有锦体社、台阁社、穷富赌钱社、遏云社、女童清音社苏家巷傀儡社、青果行献时果社、东西马塍献异松怪桧奇花社……”

 

作为一个与漕运兴盛、行业繁荣有关的地名,“青果巷”不独为常州专有,但常州青果巷的历史更为久远,规模范围更为广大,文化底蕴更为丰厚,孕育的名人更为璀璨,且保存得更为完整,堪称“青果巷家族”的代表,这不仅是常州之幸,也是江南之幸,更是大运河之幸。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史志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