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郑塔里没有塔,龙虎塘里龙虎斗...这些新北地名精彩得都能写成剧本了!

网址: 日期:2025-02-07

龙城.jpg

 

新北城事

地名是城市的标签之一

不会说话,却陈述着城市历史

 

说乡愁,道乡愁

某种意义上说,这乡愁就融在地名中

我们新北许多地名都藏有动人的故事

 

郑塔里

坐标:孟河镇

 

话说元朝中后期,朝廷腐败昏庸。每个村子里都驻有管理汉族人的北鞑子,操有生杀汉人的特权,惹得百姓怨声载道。

 

于是,朱元璋领导着一帮农民军起义,一路攻城略地来到常州路,军师刘伯温进言道:“攻取常州路,需得人心而智取”。朱元璋一听大喜,只等着刘伯温的好消息了。

 

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刘伯温将事先做好的月饼拿出来,让兵卒化装成商人在各地街市以低价出售。凡遇穷苦百姓,往往免费赠送;若是北鞑子来购月饼,则卖给他们看起来更为漂亮的月饼。

 

果真,百姓们就将买回去的月饼切开来吃,但见里面夹着一张纸条:“八月十五齐动手,削尖毛竹杀鞑寇。”各村上的有识之士一见纸条,纷纷组织村上的穷苦百姓,聚在一起削尖毛竹,当夜动手杀鞑子。一夜之间,百姓们就把驻扎在村村巷巷的北鞑子杀了个精光。

 

只有孟河的这个村庄,留下了一个鞑子。由于这个鞑子从来不滥杀无辜,与村里的百姓和睦相处了数十载,比较体贴汉族百姓,为当地村民做了不少事情。村上的百姓杀鞑子时,就对他“刀下留情”了。从此,这个村子就被大家叫作了“剩鞑里”

 

1.jpg

 

后来,朱元璋夺取了天下,带“鞑”字的村名就显得“不雅”了,大家便商议另取个村名,恰好村子里多数人家姓郑,于是取其谐音,改称为“郑塔里”,从此“郑塔里”之名沿用至今。

 

 

三井

坐标:三井街道

 

三井,在新北区南端,接常州老城区,街道以其为名,称三井街道。三井这个地名,其奇特之处,即源于本地的一口龙泉古井,井上有一石三孔井栏,井栏上建有三井石亭,井旁建有龙泉寺。

 

2.jpg

 

据传“三井”这个地名,始于明代初年,也源于朱元璋到常州巡游时发生的一个故事。朱元璋一统天下之后,想让帝位世代传于其后人,常担忧外人篡位,到常州后,听刘伯温说,常州名龙城,而且将出真龙太子,便下令挖井镇龙,望太平无事。

 

3.jpg

▲旧时三井老街“龙泉寺”旧址

 

井凿好后,井水呈红、黑、白三色分明,刘伯温认为那是三龙吐水,于是命人凿了一石三孔的井栏,按井水颜色盖在上面,形如三井。三井之名由此而来。朱元璋犹恐一井镇三龙并未镇住此处龙盘宝地,更命人在此建庙一座,名为“龙泉寺”。

 

4.jpg

 

 

惜字洲

坐标:孟河镇

 

惜字洲,位于长江边,原是一片汪洋,传说在清朝中叶,这里出现了潮涨潮落的浅水滩,渔民们渴望这里能长出沙洲,成为耕地,让他们有一个容身之处。

 

5.jpg

 

有一个聪明的渔民听了,就召集了那些想“沉宝成洲”的渔民,教他们珍惜文字,将那些有字的纸屑收集起来,送到他的惜字炉里焚化。只要等到化满了一定数量的纸灰,并将这些字纸灰装入一个个大坛里,沉到江边那黑黝黝的浅水滩地方,便能长出沙洲,成为耕地。

 

日积月累,渔民们收集到的字纸灰装满了10个大坛,沉入他们希望能沉宝成洲的地方,果然,那个地方真的慢慢长出了沙滩和水草,终于,渔民们有家了。

  

渔民们高兴之余,却又感到奇怪,急忙寻找那位聪明的渔民问个究竟。他说:长江上游每年都有大量泥沙冲积下来,装有泥灰的破船大坛对泥沙能起到拦截和肥沃作用,使水草更好的生长,从而起到固沙成田的作用。再说,一字值千金,文字岂不是宝?于是,渔民们把这位实现“沉灰成洲”的渔民尊为村长,由于洲是由字纸化灰形成的,人们就把这里叫成“惜字洲”咯。

 

 

龙虎塘

坐标:龙虎塘街道

 

很久以前,龙虎塘到处长满了开花的芦苇,叫芦花荡。当时有一位开明绅士姓龙,人们都称他龙善人。

 

有一年大水,田里的庄稼都被水淹死了,等到官府来收皇粮的时候,老百姓都吓得六神无主,于是,龙善人就把自己的粮仓打开替百姓上交皇粮,打开最后一个仓库,是一条正在吐谷的苍龙。

 

原来,龙善人的行为感动了苍龙,苍龙从天上来到人间,把自己的血和谷子掺和在一起吐了出来,这样,人们就把“芦花荡”改称为“龙窟荡"

 

没过多久,这件事被天帝知道了,他派了一只凶猛的老虎来惩罚它苍龙自作主张,这只老虎大摇大摆来到龙窟荡,找到苍龙,龙虎打了七七四十九天。结果龙和虎都不见了,只看到龙和虎争斗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池塘,后来人们就把"龙窟荡"改称为“龙虎塘”

 

 

薛家桥

坐标:薛家镇

 

相传早先薛家桥是个小街,街上有一户势利的白秀才,开着一爿杂货店兼粮行,门口有大凉棚,成了本地的菜市场,那时有个姓薛的捕鱼能手,心地正直善良,助人为乐,谁家有难,他总是接济,男女老少见了他,都亲切的称呼“薛大叔”

 

8.jpg

 

白秀才见薛大叔捕鱼收入可观,常资助附近的穷苦人,却从不送礼给自己,很不满。他借口渔摊又脏又臭,要薛搬摊,薛明知秀才嫌自己,便与白秀才打赌对对联,若薛大叔输了就搬走,若白秀才输了,就在街头河上搭座大石桥。

 

薛大叔的上联为“鳅短鳝长鲶阔口”。结果白秀才没有对出,深夜欲投河自尽。却被一个渔翁救起,渔翁问过原委,便教白秀才下联“龟圆鳖扁蛤无嘴”

 

次日,白秀才说出下联,薛大叔仰头大笑说:我本有意捐款造桥,方便乡村父老,况有积蓄白银三百两,请白先生代为劳神。”说罢,收摊别处去了。

 

9.jpg

 

那渔翁知道了此事,讲出了白秀才的隐情。乡亲们不买帐,要白秀才承担造桥费。白秀才自知理亏,只得忍痛拿出三百两银子,造了一座石板桥。河上有了桥,方便了往来的乡亲们,有人便编了几句顺口溜:“薛大叔,好心肠,造座石桥通四方”。当地人忘不了薛大叔,把石桥称为“薛家桥”。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国家高新区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