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英雄之城,这是一座江南水城。她柔美如水又浓烈似火,她诚信守礼,又刚强上进。有人说她是“南人北相”,有人称其“南地北风”。她就是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江南水上名城——常州!
图源:“常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水城溯源:古淹城的时空密码
常州淹城,被考古专家、旅行家誉为“中国第一水城”“东方奇观”。淹城形制奇特,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地面城池遗址,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三城三河古城。明代诗人陈常道诗云:“谁叱冯夷走巨兵,凿开湖埠壮南营。山藏孤岛围千嶂,堑挟重汤控一坪。”
淹城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和外城、外城河组成,城、河相套,仿佛盛开的涟漪,总面积957亩,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与孟子提出的“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吻合。淹城的三道城墙高3到5米,迤逦起伏,宛如蟠踞着的三条巨龙,三条护城河宽30到50米,深约4米。淹城无陆路出入口,由西门木桥或独木船进出。
据史载,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屯兵于淹城。建炎四年(1130)金兵犯常,岳飞驻军淹城,帅府建于内城坡地,在常州期间岳家军大战金兀术,四战皆捷,可惜的是金兵北窜时纵火把常州烧成了废墟。
淹城春秋遗址公园
图源:“文旅常州”微信公众号
河城共生:常州城的千年格局
再回到常州古城,其形制也是三城三河。
北大历史系教授李孝聪等认定,古延陵邑的治所应在今局前街小学附近,自唐至五代吴(国),城池大规模扩展,形成内子城、外子城、罗城的三城三河格局,每环城都有城濠。
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城池水系历史变迁示意图(顾晔麟绘制)
图源:“常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由西向东,经怀德桥、广化桥、同济桥,划着一条美丽的孤线穿城而过。城北关河经青山桥、北太平桥、新丰桥,穿越水门桥,再与老运河相汇合。而西市河从文亨桥向北,经文在桥到椿桂园汇入关河。东市河在城东,与红梅路并行,在北直街小区东区与关河汇合。南市河古时则为黄金水道,江南文脉之地青果巷沿河而展,名人辈出、古宅密布,众多名士、商贾从这里乘风远航、走向全国。
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挖自苏州望亭至常州奔牛的运河,经孟渎入长江,这就是后来的京杭大运河江南段雏形,也是主体部分,史称江南运河,比开凿邗沟还早9年。
元至正元年(1341年),因穿城的运河水浅船多,常州就疏浚城南渠(现为吊桥路)来分流,这是常州运河的第一次改道。
明万历九年(1581年),因城南渠淤积严重,经常堵塞,常州又在其南边重开新运河,过土龙嘴到南门外,经广化桥到舣舟亭,与古运河汇合,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明运河”。这是常州运河的第二次改道。
2004年,因通航等问题,常州将大运河南移出城,利用原大通河等老河道,开挖新运河,这是常州运河最近的一次改道。
如今的常州城,从空中俯瞰,春秋运河、明清运河、关河环抱古城,也似三河三城,特别是老城厢板块,西起龙城大桥、东到丽华路、北到关河、南到新运河,形似橄榄,俯瞰如一只明亮的眼睛——所谓“运河之眼,一望千年”说的就是常州。
图源:“常州青果巷”微信公众号
纸城铁人:水与火的精神图腾
一半是水,一半是火。常州温柔以待其实刚烈如火的城市性格集中体现于一次战役。
咸淳十年(1274),常州知州弃城而逃,古城被元军占领。翌年五月,因母丧归居常州的泉州司理姚訔与张世杰的部将刘师勇联军,里应外合一举光复了常州。元军统率伯颜大怒,亲统几十万元兵日夜进攻孤城常州,但常州军民两万义军和数千宋军在姚訔、陈炤、刘师勇等带领下,拼死抵抗。
宋丞相文天祥从苏州派遣尹玉、麻士龙率军三千,朱华、张全各统兵两千兵马驰援常州。尹、麻在常州城东虞桥、五牧大战元军,壮烈战死。十一月十八城破之日,守城军民多数壮烈牺牲。护国寺住持万安、长老莫之谦率领五百僧兵大战元兵,最后全部战死。
恼怒之极的伯颜下令大肆屠城,最后常州城内被杀得仅剩十八户人家,聚居在青果巷后面,被称为“十八家村”,即今古村。但他还是十分感佩常州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精神,慨叹常州是“纸城铁人”。
在血与火的熔炼中,常州涌现了众多的英雄儿女,他们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英勇献身,外表看似柔弱内心却刚烈如火的“常州三杰”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瞿秋白出生于青果巷“唐氏八宅”中的八桂堂;张太雷出生在老运河南岸子和里;祖籍常州的恽代英纪念馆位于天宁区晋陵中路500号。
电影《觅渡》用光影讲述“常州三杰”
图源:“常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常州是中国大运河唯一完整穿越城区的城市,也是唯一春秋运河、明清运河、新运河“三河并流”的城市。运河之于常州,是沉淀与记忆,更是机遇和未来。期待借助大运河文化国家公园建设,推动常州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跃升为“文化空间”和“美好生活空间”。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