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常州最“有戏”的古村:梅林村

网址: 日期:2025-09-25

龙城.jpg

 

梅影横斜碧波漾,烟雨楼台古韵长。

 

在长江之南、西夏墅东部,藏着一座被时光偏爱了数百年的村落——梅林村。相传,明嘉靖年间,孔子后裔一支外迁,见此处一片梅林云蒸霞蔚、别有生机,于是定居于此,并名以“梅林”见景思乡。

 

1.jpg

孔子文化广场

 

 

古村千年和合共生

 

2.jpg

龙王庙

 

这里有800多年的东林寺、500多年的孔庙、400多年的龙王庙。梅林的“一寺两庙”和谐共生,她们一起见证了新时代的乡村巨变。

 

“清风悠忽从空起,扫尽烟霾何处飞。”这是明朝大学者谢应芳为梅林村的东林寺所作。据史书记载,东林寺前身“真武庙”始建于宋代,后遭战乱毁损,至清康熙十七年重建,解放后,真武庙曾改为梅村小学,2001年东林寺整修扩建,主传佛教,藏经楼存有各类经书两万多册。

 

梅林的孔庙由孔氏第61代孙孔宏镗始建,乾隆年间增修扩建,后经岁月侵蚀仅存残垣。如今孔庙大成殿已修缮一新,青铜孔子像静立殿中,与百米外的孔子文化主题园相映成趣——议事厅里议家风,回廊壁上镌箴言,飞檐斗拱间流转着千年文风,续写着“礼乐传家久”的诗篇。

 

“苏常熟,天下足”。梅林的龙王庙肇基于明嘉靖年间,初为祈风调雨顺,造轿形庙宇,历经沧桑一度毁,今重造三间两进,生机盎然。

 

小小的村楼,大大的情怀——儒家的“礼义仁信”、佛家的“慈悲为怀”、道家的“道法自然”,在这片土地上相生相融。宋末包拯的后裔为躲避战乱,也来到了梅林。此后,范仲淹后裔、丹阳名门戎氏、常州望族吕氏等均落户于此,方圆数里,“十八姓氏”和睦相处、名士后裔聚族而居。梅林俨然成了一块人间桃源,用她的丰盈、包容,接纳每一位来者。

 

 

戏楼演绎时光流转

 

3.jpg

戏楼

 

“飞檐翘角出何年,粉墨衣冠合管弦。演尽人间悲喜剧,民风质朴共骈真。”常州诗人严金海道出了梅林古戏楼当年盛况。

 

梅林古戏楼坐落在东林寺前,始建于宋代,后因战乱遭破坏。清同治二年重建,还演了一出《真武得道》大戏,方圆百里,轰动一时。据传古戏楼原建筑面积约100平方,古色古香,雕龙画凤,正额“仁神怡和”,两侧上联:“闹哄哄上台,冷清清下台,上台应想下台日”,下联:“忙碌碌做戏,静悄悄看戏,做戏予望看戏人”,说尽了台上台下的人生百态。

 

多年以来,每到农历三月三,四乡八邻来此庙会,梅林戏楼开锣唱戏,既敬神祈福,又娱民悦心,成为连接天地人的文化纽带。

 

2003年戏楼重修,“青砖黛瓦飞檐翘,红灯高挂映戏台”的盛景再次呈现。2025年3月,“梅林有戏·锡剧荟”锡剧大赛在古戏楼精彩上演,近百名锡剧爱好者参赛,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戏曲、美丽家乡的热爱。

 

连续的文化惠民活动,柔美的唱腔、热辣的舞蹈、生动的讲说……旧时,这里是庙会的核心;如今,戏楼前广场,成为村民文化客厅。古老的戏楼俨然成为地方文化传承的地标

 

 

田园唱颂诗与远方

 

4.jpg

 

戏台上唱念做打,余音绕梁;戏台下产业振兴,乡村和美。近年来,梅林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宜居村庄”等多项荣誉称号。

 

统筹规划,村强景美。梅林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对道路、桥梁、河道整治、景观工程进行统筹规划,精心打造“梅林小游园”“孔子文化广场”等精品点为主题文化景观,建设户外拓展与露营烧烤为一体的团建基地。

 

草坪兴村,产业引擎。梅林村以草坪产业为基,70%的农户投身其中,全部采用底铺黄沙和喷灌设施集中连片种植,既为乡村经济提供了支撑,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出门见绿、白鹭翩飞、四季有景”的生态画卷。

 

天人合一,绿色环保。现代化宜居农房改造,家家户户接上天然气,粉墙黛瓦、院落宽敞,传统村落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其低碳循环建设经验还作为全省唯一案例,被收录进联合国环境署《长三角地区零碳村庄规划指南》。

 

“梅”好常在,“林”里相望。如今的梅林村,以长效化开展“唤醒计划”,常态化推进“焕新计划”,盘活集体资源、搞活乡村旅游、带活乡村面貌。

 

在这片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和鸣共生的土地上,每一步踏过的,都是文明的厚度;每一隅遇见的,都是生命的温度。——古戏楼上的戏曲永不落幕,梅林村的“好戏”一直在唱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宣传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