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地名文摘 | 商品经济与地名

网址:www.czdmw.cn 日期:2021-07-02

16246064912634595.jpg

       在我国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许多县以下小地名的通名都是“市”字。在百万分之一的湖南省地图上,就有51个含“市”的小地名,《浙江省地图册》上标有24个这样的小地名,《湖北省地名词典》收录含“市”字小地名"19个,而江苏仅常熟市境内便有"12个“市”字地名。这当中,最赫赫有名的要数湖南浏阳的文家市了。1927年9月20日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后,率领工农红军会师于此。文家市的“市”当然不是现代政区意义上的市,而是历史上草市的遗迹。

       宋代以来发达的商品经济,滋生了许多作为商品交易集散地的草高,至今湖北荆州、湖南衡东二地还各保留着一个名叫“草市”的地名。这些草市经过发展,固定下来成为县辖的行政单位,名称就叫某市或某某市。如果这个草市成了县域之内的经济中心,县域也会设在“市”内或搬到“市”里来。例如,五代吴越国新置崇德县时,县治就选择在义和市(今浙江桐乡市西南崇福镇);明朝宣德五年(1430年)析崇德县新置桐乡县时,县治即在凤鸣市(今桐乡市梧桐镇)。至今湖北公安、市山、湖南东安、江西定南、宁冈五县的治所分别叫阝斗市、新市、白牙市、历市和砻市。湖南平江县东南的故县市,是在旧吴昌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吴昌县始置于三国吴,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所以叫“故县市”。浙江松阳县西北的古市,又叫旧市,原系东汉至唐朝前期的松阳县旧治,故名。

       有极个别的市,地理条件特别优越,经过长期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如果其行政级别在县之上,为了跟原始意义的“市”相区别,就在原地名的后面再加一个“市”,如湖北的沙市市和湖南的津市市。沙市原系江陵县的一个外港,宋朝文献记载:“江陵府去城十余里有沙市,居水陆之中”。江陵在宋、元以前一直是两湖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在长江航道偏离江陵后,沙市才以紧靠长江的优势迅速发达起来,终于凌驾于江陵县之上,"1949年置为沙市市(1994年改荆沙市,1996年又改为荆州市)今为长江航运十大港口之一。津市原为洞庭湖西部沙州间的一个渡口,隶属于澧县,明时叫“氵旦津渡”,日后这里逐渐成了附近农民、渔民集市贸易的场所,所以叫津市。明末设津市铺,清初已是“为商贾舟楫所会、市长数量、约万余户”的大市了,三十年代初则为澧县一大镇。抗日战争期间,这里人口骤增至二十万,一度被誉为“小南京”。1949年设市,定名为“津市市”。

       草市的进一步发展、扩大、繁荣,就升格为集镇(但行政级别仍在县之下)。明清时期有所谓“四大名镇”之说,即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和广东佛山镇。其中,景德镇、佛山镇今天的行政级别都已超过原来所从属的县级政区,因而升格为景德镇市和佛山市了。

       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还经历了由市升镇、又由镇升市的全部过程。之所以叫上海,是因为兴起于黄浦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沿岸而得名。它原为华亭县东部地区,据记载:“宋时商贩积聚,名上海市”。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上海由市升镇。由于青龙港的衰落,上海镇的经济地位便日渐重要,因而在升镇之后仅仅二十五年即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便在上海镇设置了上海县。县城就在今天著名的风景区豫园。明清时期的上海县,更为繁华;1842年为英国开为商埠后,上海成了“冒险家的乐园”,城市迅速膨胀,人口骤增,一跃而成了远近最大的城市。1927年,国民革命政府设上海特别市。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成为新中国的直辖市。

      自宋代以后,我国商品经济逐渐发达,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也日趋丰富多彩。北宋的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和南宋的行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市)是当时商业活动的中心,繁盛的商业经济已形成专业化倾向,不同行业的商店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段,并且由此产生了具有行业特点的地名。吴自牧《梦梁录》就记载了临安府这样一些地名:盐桥、炭桥、炭桥巷、米市巷、糖饼巷、菜市门、菜市桥、卖马巷、柴市桥、糍巷、柴垛桥、炭桥药市、官巷花市、融和市南坊珠子市、修义坊肉市、城北米市,等等。

       明朝杭州依然保持着南宋的繁华,明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中又登录了不少新地名,并且注明这些地名的产生与宋代商业之关系,如马市巷(“宋时设马市于此”)、柴木场(“宋时柴木场”)、花市巷(“宋时鬻花朵者居之”)、牛皮街、肉市巷、卖鱼桥、剪刀巷、布市巷(“宋时为贸市布之所”)等。这些地名生动地反映了南宋首都临安城的商业布局。有些地名今天杭州市仍然沿用,如盐桥、炭桥菜市桥、米市巷、皮市巷、马市街、卖鱼桥、孩儿巷(南宋时出售泥孩儿玩具店铺甚多)、瓦子巷(南宋菜市瓦子所在地)、花灯巷(南宋元霄灯市)等,其中炭桥在城南、米市巷在城北、菜市桥在城东,这样的分布与南宋“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的格局完全相符。

      实际上,自古以来人们往往喜欢在交通要道上设立便于商旅往来歇息的茶亭、酒店,所在地名即以此为名,如河北霸州市东的煎茶铺、陕西勉县之西的茶店子、湖北郧县东南的茶店、山西繁峙县东南的茶铺、湖南衡阳市南的茶市、贵州桐梓县北的酒店垭、山东牟平县东的酒馆、河南社旗县东的酒店、云南澜沧县南的酒房等。这些店铺后来就成为集镇形成的基础。

【来源:中国地名
作者:华林甫
2001年第02期】
2016年第06期】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