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地名文摘 | 也谈地名避讳之古今

网址: 日期:2021-07-27


龙成.jpg

避讳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种特有的现象,其俗起于周,成于秦汉,盛于唐宋,延至明清,波及当代。避讳主要有国讳、圣讳、家讳三种形式。为避讳,有改年号的、改官名的、改姓氏的、改名字的,地名避讳便是其中之一。

地名避讳是我国古代避讳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郡县州、集镇场、山川、河流、街坊、殿宇、庙堂、陵墓等等名称。自古以来,在汉族地名中,因避讳而使地名发生更改的例子不胜枚举,地名避讳是古代地名的特点之一。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浙江的嘉兴原来叫做由拳县,三国吴黄龙三年(231年),“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认为是祥瑞之兆,乃改由拳县为禾兴县,并于次年改年号为嘉禾。赤乌五年(242年),孙权立子和为太子,“和”“禾”同音,为避讳,将禾兴又改为嘉兴。

地名避讳常用的是改字法,即用同义字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此法在秦汉时期已经使用,后代继续沿用。在我国古代,皇帝是真龙天子,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当朝皇帝与其七世以内祖先的本名举国上下必须避讳。此称之为“国讳”。

西汉文帝名恒,即位后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汉景帝名启,即位后改启封为开封(今河南开封市)。汉置隆虑县,为了避东汉殇帝刘隆名讳而改为林虑县。三国吴景帝名休,遂改休阳县为海阳县。北齐废帝名殷,改殷州为赵州。隋炀帝名广,全国含有“广”字的地名均被改掉,改广州为番州,改广陵郡为江都郡,改广安县为延安县,改广年县为永年县,因此而改州县名34个。成都附近的广都县和广定县,分别被改名为双流县、蒲江县,并沿用至今。武则天小名华姑,改华州为太州,改华阴县为仙掌县,改华容县为容城县,改江华县为云汉县。唐玄宗名隆基,改隆州为阆州,改箕州为仪州,改隆山县为彭山县,改大基县为河清县,因此而更改州县名17个。唐代宗名豫,改豫州为蔡州,改宿豫县为宿迁县。唐穆宗名恒,改恒州为镇州,改恒阳县为曲阳县。唐武宗原名廛,改东都洛阳的廛水为吉水。宋太祖名匡胤,改匡城县为鹤丘县,改胤山县为平蜀县。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沾“光”“义”两个字的地名遭殃,改义阳军为信阳军,改义兴县为宜兴县,改义宾县为宜宾县,改义章县为宜章县,改义川县为汉川县,因此而更改地名26个。金世宗叫完颜雍,改雍丘县为祀县。明成祖名棣,改棣州为乐安州,改无棣县为庆云县。明神宗名翊钧,改钧州为禹州。

中国古代的地名很多都经过历朝历代的避讳,有的改名数次甚至十几次之多,许多我们今天看到的地名,就是避讳的结果。例如,现在的南京古代就有过“建业”、“建邺”、“建康”等多个名称。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孙权在这里置建业县,三国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迁都到建业。晋武帝太康三年改为建邺。那么“建邺”为什么又改成“建康”了呢?这是因为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晋愍帝司马邺即位。为了避“邺”字讳,于是把“建邺”改成了“建康”。

比之“国讳”,圣讳乃“为贤者讳”,即避讳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名有时也称圣讳。有关朝廷所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概是在宋代,而且这时所说的圣人的范围超级扩大。它包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宋代帝王赐封的“至圣先师”孔子以及亚圣孟子,甚至还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讳之列。以“道君皇帝”自称的宋徽宗,迷恋道教,因此把老子也列入避讳之列。宋大观四年(1110年),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县为瑕县,改龚丘县为龚县。

上虞的崧厦镇,古称嵩下市。据《上虞县地名志》记载:“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吴国内史左将军袁崧为御孙恩筑城,次年袁崧兵败殉职,后人为纪念他,称所筑之城为嵩城,并为其建造忠介袁公祠。”“嵩”字是为避袁崧名讳而用。

除此,还有为权贵避讳的。如唐代武则天父名武士彟(huò获),“彟”与“华”的音相近,因避讳,改华州为太州。其他朝代亦有为外戚避讳的。
在我国,地名避讳从古延续至今,近代和现代因避讳而更改的地名也不少。与古代相比,近现代的地名避讳主要是为避凶、避邪。从避讳的类型上讲当属于忌讳和憎讳。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世界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