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脚步跨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世界接了轨,步入国际一体化进程中。同时,开创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天地,揭示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步入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良性化、可持续化发展进程中。于是,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就集思广议地围绕如何或怎样才能保护好;如何或怎样才能传承、传播、弘扬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上进行研究,并把其当作研究社会科学课题的焦点、重点、难点来研究。这些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推动了、支持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名村名传说,作为专项专题研究的却甚少。目前,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领域里,还没把其当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里的一项主要内容,一支璀璨的奇葩去保护去研究。对它的保护和研究还没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尚无专家学者问津涉猎潜心研究。对于它的研究还处于摸索、探索的初级阶段,或刚开始起步阶段。我们之所以把它立为研究项目,是因为我们在开展搜集、挖掘、整理《沈丘地名村名传说》的工作中,收获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发现了很多耐人寻味闪光点,激励着我们去研究去探索。目前,我们已把地名村名传说是一个村庄发展史的记载见证者;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蕴涵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等作为专题,进行了尝试性、探索性的浅析研究。现在我们再把地名村名传说产生的根源、渊源,存在的个性特色、特点、特征,和所反映、记载、展示、揭示的内容、内涵,存在的价值、意义、作用,它与农村文化等诸多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它开展保护、研究等几个方面上,进行总体综合性、尝试性、探索性研究。以便于理清思路,辩明观点,将对其作以下一一分析论述。地名村名传说产生的根源,显而易见是围绕村子是怎样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和在长期而艰辛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让村民难以忘怀或耿耿于怀的事件或事情?以至于影响着村子的形成,影响着村子的发展轨迹,引起村子不得不发生变迁、更替、演化的发展变化。这些事件或事情或史实,使村民们没齿难忘,在他们的心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被永久的保留在记忆里,为让后代子孙了解、知道、记住这些事件或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及其过程,或经验教训,就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一代接一代的相互传诵。这就是传说产生的根源。至于这里所说的渊源,它是比根源所发生的时间上较为久远些,向前推移到现在的村子形成前的史前文化。也就是说,在该地该村产生形成前,此地有什么人在此居住过,遗留下什么事情或事件,与该村子的形成有着什么样的因果关系,影响制约着其的形成发展,让当地人不得不保留在记忆的渊源。要具体说明白,地名村名传说产生的根源、渊源,不得不说一说地名村名的诞生或形成,以及它所发生的变迁、更替、演化的发展变化。地名村名的诞生或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为之不懈努力奋斗,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诸多因素制约、限制,才得以诞生或形成的。众所周知,任何一座高山,任何一条河流,任何一片地域,任何一个村庄,犹如人之有姓有名一样。其之名,也是区别于其它大山、河流、地域、村庄而不被误称的代码。但,其名字,不是像人的名字那么受主观意识所决定,不受外界客观条件或因素的影响,说叫啥就叫啥的,他人或社会众人只能被动地跟着称呼。而地名村名则反之,其主观意识决定不了它的名字的。它的诞生或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诞生就诞生,说形成就形成了的;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是需要历经几代人甚至数代人的努力的,是受主客观条件影响和诸多因素制约、限制的。有则民谣很形象地反映出村子是怎样形成的。“一人不成家,一木不是林。独门寡户人零星,非庄非园不是村。是村房成片,大人小孩并成群;鸡鸣狗吠相呼应,门枢转动蹱耳闻。”这则民谣说明了,所居住地居民人口的主客观条件,得达到一定的数量和一定的规模,方被社会公众认可为村庄的。反之则不然。地名村名的诞生或形成,除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外,也受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周边人际环境、当地风俗习惯、已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居住条件、人口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限制的。某些客观条件或因素甚至会阻碍、左右它的迅速诞生或形成。有些村子的名字,是社会公众以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历史沿革或习俗;或已约定俗成对该地的习惯称谓;或因历史上此地曾发生过战争等历史事件,或因地形地貌的特征、特点;或因村民们所经常性经营的农副业生产,手工艺制作等因素的特点;或根据工、商、农、贸、仕、学、兵等发展的情况;或因村子里的建筑特点,或因村民之间偶发事件被社会公众认为稀奇古怪;或根据其他因素等,强行给冠之的,加戴的。在悠悠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曾历经了几许朝代的生生灭灭与更替、变迁;曾发生过几许灭绝人寰的大小战争;发生过几许墙倒屋塌的大小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谁人能说得清,道得明?频繁的战争,频繁的自然灾害都能瞬间把身临其境的家庭、村庄、城邑毁灭于一旦,尘封于黄土之下,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使多少人口生灵涂炭,流离失所,迁徙他乡。战争偃旗息鼓了,自然灾害过去了,社会安定了,新的朝代,新的权贵为巩固得来不易的江山,就要安抚民众发展生产增加国库收入,于是就从人口多的地方,迁移人口到因战争或自然灾害而荒废的土地上来开垦田地。在中国的历史上,因为战争、自然灾害曾发生过多少次人口大迁徙?小的不说,只说几次大的迁徙:在西晋匈奴人入侵洛阳,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中原人第一次人口大迁徙。在唐朝末年黄巾军起义,在南宋金人入侵等,都使中原人因躲避战火而远迁闽粤成客家人。在明朝为开垦因伐元战争而荒废的田地,征山西、山东人移民到河南来开荒垦田。在清朝发生了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徙,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客家人下南洋;清朝末年,山西、山东人因发生旱灾而走西口闯关东,在民国,河南人为躲避日寇蹂躏而进陕西等等。在一次次人口大迁徙中,数中原人的流动性最大,遭受的战争、自然灾害创伤最厉害。因为中原地带在历史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吗。同期旱灾、涝灾、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使得中原地带的人口流动性很大。因此,今天的中原人非全是远古时、历史上的此地人后裔,此地之名村之名,也非全是远古时、历史上的地名村名,除为数不多的地名村名还记忆着历史上的发展轨迹,保留着原来的名字外,大多数地名村名随着战争、自然灾害的发生,人口的流动迁徙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变迁,以前的地名村名被后来迁入的人用新的名字给更替了,或演化为别的名字。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平盛世的大建设大繁荣,又有许许多多老地名、老村名、老街道名被淹灭在发展建设中,被新的名字给替代。总体来说,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一回,战争、自然灾害发生一次,就有不少的家庭、村庄、城邑被损落,就有不少的地名村名被变迁、更替、演化、发展。周而复始,拟似类推,现在的地名村名,在历史上要发生过多少次变迁、更替、演化,才发展为今天的地之名村之名。这就是说,地名村名的诞生或形成,以及它的变迁、更替、演化的发展变化,是传说产生的根源、渊源。研究地名村名历史传说,决不可忽视它产生的根源、渊源,以及它存在的个性化特色、特征、特点。只有溯清它的根源、渊源,注重它的个性化特色,才能探寻出它的共同性,探寻出一片地域一个村庄的历史发展,乃至一个地方的发展史。(节选)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