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篇章。历史有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直白地说,历史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特定空间创造的事件。时间是流动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空间却相对的固化,“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所见是历史的时间地图;路中所见是历史的空间地理。而空间地理首先是从地名反映出来的。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会丢弃一些传统的文化符号,这是正常现象。但是,这种丢弃一定有某种特定原因。否则人们一定是想方设法地保存历史记忆。
联合国的非物质遗产申遗,大约就是鼓励这种行为。而地名的历史文化深度和广度,甚至要超过许多被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究其原因,在一段时期内,与历史和文化虚无主义有关。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甚至禁止中医公开营业,许多中国传统的节日也被取消,包括正旦(俗称过年),代之以阳历新年。后来大约群众的习惯力量太强大,才改成了春节。现在我们都把过年叫春节。许多地名的更改,改得越没有历史味道,就显得越进步、越新潮,就跟这种思潮有关。
近几年来,国家恢复了许多传统节日,把这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这是一种提倡,一种态度。过节是人的需求,一种文化和情感的需求。就像节日的问题一样,我觉得有些被历史与文化虚无主义所妄改的地名,也应该正本清源,还其历史面目。对于各地的历史地名,进行一次拨乱反正,也许正当其时。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