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工作。因为它涉及到社会、经济、地理、建筑艺术、工程技术等多种学科,它具有区域性、预见性的特点。从人文地理角度看,城市规划活动的目的,是谋求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协调。在文化景观上,是把自然和人文兼容并蓄。在当前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市场经济情势下,城市规划建设中经常伴有外资、合资、融资等多种投资方式的开发项目,来势迅猛,往往使规划和地名管理工作措手不及。
这就使城市规划的预见性和城市地名标准化管理的超前性的重要特征日趋明显地表现出来。如果离开城市规划,修一条路起一个名,盖一栋楼命一个名,建一个小区想一个名,则势必造成建后命名的零乱。必将给社会生活造成混乱,也会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建设的成果。只有和城市规划建设同步编制地名规划,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超前进行地名命名,才能保证地名的整体化、标准化,并符合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在相当长时期内指导城市发展,影响深远。而作为伴随城市规划建设的地名管理,其目标则是维护总体规划的实施,最终实现地名标准化,为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服务。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地名规划也不断深化和更新,并将不断增加适应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内容。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一个城市没能依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时编制科学、合理的地名规划,没能把握地名标准化和超前性,就会出现城市规划建设与地名管理的不协调现象。一个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体现各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因此,透过一个城市的地名,就可能清晰或隐约地感受到它的时代感和历史文脉。一座城市,作为人类文明标志,是一个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缩影,因为它体现着人类智慧的成就。
因为地名是在人类本能地改造和影响生存环境中产生的,所以,只要在进行规范化、层次化、序列化的地名设计时,能注意到人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趋向,就能使地名与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各类建(构)筑物的规模、结构、造型、布局、区域景观及使用功能相吻合、相协调,就能使每个地名体现出各自的特色。
让每个地名都沉淀着社会历史的痕迹,渗透着人类的理性思考;或是对历史的理解;或是对自然的赞赏;或是对人们的鞭策;或是对理想的追求。这样,依据城市总体建设规划进行编制的地名规划,必定会展现出孕育着建设现代化城市中继承和发展历史文脉,发掘和装点城市风貌的美的效应。无疑,这是城市地名标准化在为城市建设规划画龙点睛。
城市规划的预见性,要求在确定城市规划建设的总目标上,应高起点,尽可能地预见需求。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而伴随城市建设规划的地名规划,是把城市规划作为确定地名规划的目标、任务、内容和实施期限的依据。同时,在编制地名规划中,必须体现出城市建设规划的方向、意图和要求。
地名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以国家《地名管理条例》为指针,以城市建设规划为依托,对各类地名进行全面的、按系列的、分层次的科学文化设计,提出对区域地名进行宏观控制和规划蓝图,也是借以作为开展地名管理活动的依据。
地名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一样,其性质是开放式的。它包含着科学化的综合性管理,体现着城市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向。因此,地名标准化管理需要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模式。为确保城市地名标准化和城市建设规划同步实施,则应将地名标准化工作内容密切配合到城市的方案审定和建设用地!建设工程规划审批、规划验收、工程质量检查监督、工商执照审批、公安户籍管理等有关行政环节和程序中,去见缝插针地进行,并期望得到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取得地名标准化工作和城市建设规划同步实施的效果。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