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名研究是从不同角度对一个地区地名的研究。它是地名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并对中国地名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地名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一个地域地名的总体特征,地名的命名、含义、分类、分布、价值、演变、管理以及不同区域地名的比较等。区域地名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文献考证、数据统计、比较分析、实地调查、运用地图等。
研究某一区域内地名的各个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并探索这些特点和规律的形成与该区域内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一地名研究领域,谓之区域地名研究。区域地名研究是地名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地名学是地名学的分支学科,如同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一样。区域地名研究与地名学研究的关系,有如树枝和树干,虽然二者之间有明显的不同,但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繁荣。问题很清楚,如果没有近十余年地名学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也就无从谈起区域地名研究。开展区域地名研究是地名学深入发展的需要,因为区域地名研究可为地名学的成长提供有益的“营养”,即为地名学理论的充实和完善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典型例证。同时,也为地名学理论的应用和检验创造机会与条件。鉴于我国的地名学还处于初创阶段,是一门十分年青的新兴学科,因此,广泛而又深入地开展区域地名研究,是摆在地名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区域地名研究是以某一区域内的地名为研究对象的。这里的“某一区域”是个模糊概念,所指是广泛的。或者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如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等;或者是一个行政区内的部分地区;或者是跨几个行政区的自然地理单元,如研究黄土高原上的地名,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名等;或者是几个行政区域的交叉部,如鲁西南、豫东、皖北地区,称作“某集”的地名特别多,可以作为一个区域专门研究这里的“集地名”。还可以选择一条河流、一条路线、一段海岸线、一条山脉等,研究其沿岸、沿线以及山谷、山麓的地名。总之,对区域地名研究的“区域”,应从较广阔的角度去理解,不必仅仅限于各级行政区域。
区域地名研究课题丰富多彩,归纳起来有以下10个方面。
1.该区域内地名的总体特点。特别要注意有没有引人注目的具有主角形象的地名群组。因为这样的地名群组最鲜明地反映出所在地域的地名总体特征。如河北省围场县中部以序号命名的地名特别多,即头号、二号、三号……二十号、三十号、四十号……七十五号、七十六号、七十七号……八十号、八十五号等。这样的序号地名显然是该地区地名中的主角,其形象十分醒目,极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产生立即予以研究的欲望。又如四川盆地中称作“某某场”的地名堪称该区域内的主角地名。抓住这一类地名的研究,也就抓住了四川盆地地名的总体特点之一端。
2.该区域内地名的分类。地名分类是地名学理论建设中的重要方面。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原则,可以采用不同的地名分类法。不同的地名分类法又产生不同的地名分类系统。例如,以地名通名分类,可分为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两大类。自然地名中,又可分为山名、河名、湖名、海名、高原名、平原名、盆地名、沙漠名等等。人文地名中,也可进一步分为聚落名、道路名、桥梁名、行政区名、文物古迹名等。如果以地名专名分类,则可分为姓氏地名、地物地名、意愿地名、数量地名、颜色地名、人物地名、军事地名、方位地名等等。如果以地名的语源分类,则可分为汉语地名、少数民族语地名、古语地名、方言地名、外国语地名等等。地名分类的方法和方案多种多样,这里无需详加列举。只有将地名加以科学的分类,才能更深入地研究地名和更有效地管理地名。因此,在区域地名研究中,也应注重该区域内地名分类的研究。
3.该区域内地名命名的主要方式和基本规律。地名命名的方式和规律是地名学研究的重点课题,自然也是区域地名研究的重点课题。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阐释地名的含义和由来,也有助于地名的分类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地名命名的方式和规律是地方历史和社会文化特征的反映。因此,揭示区域地名的命名方式和规律,对认识该区域的历史文化也有意义的。
4.该区域内主要地名含义的阐释。解释地名的含义也是地名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任务。一般说来,一个地名的含义是指该地名命名时所要表达的意思。如北京的“宣武门”是宣耀武功的意思,而“崇文门”则是崇尚文治的意思。地名的明确含义决定了地名用字的规范。如北京的“德胜门”是以德制胜的意思,故“德胜门”不能写成“得胜门”。“阜成门”是宏大兴盛的意思,故“阜成门”不能写成“阜城门”等。只有明确了地名的含义,才能正确的理解地名、使用地名和管理地名。在阐释地名含义时,切忌望文生义,以字释名。例如,北京市通县南有一个村,名为“路观”,如果解释为“在路旁观望”的意思,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这个村旧有一座道观,叫隆禧观,后来省略并音转为路观。类似例子很多,不需赘列。
5.探讨区域内地名的由来。地名的由来是指地名命名时的依据。命名地名的依据,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人文因素。如“万泉庄”是以当地多泉命名,“五棵松”是因当地曾有五棵松树命名,“南口镇”是因地处居庸关这一交通孔道南端的进出山口而命名等,这类地名都是依据自然因素而命名的。而北京市的通县旧名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而命名;怀柔县是以封建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的政策而命名;东、西长安街是以原来分别在天安门前的左右建有东长安门和西长安门而命名等。这类地名命名的依据则都是社会人文因素。探讨地名的由来时,应追溯到该地名初始时的形态,不能就后世演变的新名而想当然地作结论。
6.该区域内地名发展史。各地地名的现状,是历史上该地区地名发展演变的结果,不了解该区域内地名的“昨天”和“前天”,就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今天”。要了解一地区地名的“昨天”和“前天”,就必须研究该区域内地名发展史。研究区域地名发展史,应从该区域内地名总体上着眼。地名数量或地名密度的增减、地名通名和专名变化的时代印记、不同时期地名分布发展趋势、更改地名的重大举措、影响地名发展的历史因素等,都是地名发展史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区域地名发展史既可以以时间为纵轴、以地名的各方面为横轴,进行纵横结合的研究;也可以进行地名专项史研究。
7.区域内地名价值的挖掘。这里所说的地名价值,不是指地名的一般功能,而是指地名所具有的科学价值。由于地名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风土民情、民族语言、开发历史、居民来源等因素有关,所以,地名在研究区域内的环境变迁、经济特点、历史开发、民族融合、语源语系、移民屯军等等课题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些可成为确凿证据。
8.区域地名的比较研究。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区域内的地名加以对比,发现其共性或个性,揭示其相同点或差异处,并进而分析存在这些相同或差异现象的原因,这是区域地名比较研究的主要任务。在进行区域地名的比较研究时,既可以从总体上观察,也可以就其某一类地名着眼,既要从地名通名上进行对比,也要从地名专名上进行对比。
9.该区域内地名分布特点。这里的地名分布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区域内地名密度的差异,即不同方位或地域上单位面积内地名数量的不同。如北京城区地名密度显然要比郊区高。而平原地区的地名密度又高于山区。研究区域地名分布,尤其是一些特殊地名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藉此可以了解区域开发的历史和特点,可以了解区域内的风土民情和文化特色。例如,研究北京地区马房、牛房、羊房之类的地名分布,可以得知北京地区在历史上哪些地方是草场牧地,有助于认识历史上北京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和经济结构。
10.该区域内地名的管理。地名管理包括新地名的命名,旧地名的更改,地名标志的设置和保护,地名工作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地名管理队伍的建立和培训,地名档案的建设和开发,地名志、典、图、录的编辑、出版、发行等等。这里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地名管理得好,地名的功能效益得以充分发挥,利民利国利事业。如何管理好区域地名,是需认真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改进管理工作的。
以上10个方面,应当是区域地名研究的重点课题。当然区域地名研究不限于这10个方面,还有些问题也必须进行深入研究,如个体地名的考证、地名的语源语性等等。如果某一区域内的地名能按照上述重点进行研究,那么,对该区域内的地名便会得到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和更广泛的应用。如果全国各地的地名都能进行一番这样的研究,那么,我国地名学的发展水平就相当可观了。
区域地名的研究方法和普通地名学的研究方法应当是一致的,只是区域地名研究在地域范围上有一定限制而已。目前我国地名学研究所运用的主要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地图法。地名研究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名研究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地图来考察和分析地名,二是某些地名学研究成果可用地图的形式表示。地图作为地名的一种直观形象的载体,它能把一乡、一县、一省、一国乃至全球的全部地名或部分主要地名浓缩于一纸一册,置于人们的案头房壁。阅览地图犹如人们居高鸟瞰,将形形色色的地名尽收眼底,不仅能见其形,识其义,而且知其分布,从而为研究辽阔区域内的地名特点及分布规律创造了条件。如果没有地图,人们要研究大区域内的地名几乎是无能为力的。同时有些地名研究成果利用地图的形式表示,能使人一目了然,收到文字叙述不能企及的效果。
二是比较法。人世间的地名千千万万,形形色色。没有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就不能发现其中的异同。不知其异同,也就谈不上什么深入研究。研究今天的地名需要横向比较,而研究地名发展历史,则需要进行纵向比较。
三是文献法。我国的历史文献浩如烟海。正史、方志、丛书、笔记、碑刻、墓铭等等,都蕴藏着丰富的珍贵的地名资料。有地名命名的法则,有地名更改的原由,有地名含义的诠释,有地名演变的考证,有地名迁移的记载,有地名语源的说明等等。因此,要提高地名学研究的科学水平,就必须广泛地查阅历史文献,收集第一手资料,而避免那种肤浅的空泛的议论和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的纰谬。要查阅历史文献,就要努力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四是调查法。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地理事物,有它产生的历史时代、地理条件、社会背景以及演变过程等。这多方面的内容往往不见于文献记载,而流传于口碑之中。只有通过实地调查,才能获得这方面的资料。同时,亲眼看过的形象,亲口问过的理由,亲耳听过的说词,亲身体验过的环境,印象是最深刻、理解是最透彻的。因此,实地调查不仅能够弥补文献资料的缺失,而且能够加深对地名的认识和理解。在撰写有关文字、绘制图表或演讲报告时,能够做到心中踏实,准确生动。
五是统计法。对研究区域内的地名分门别类的进行统计,获得准确的数据,是比较分析地名问题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也是将地名学研究由文字定性描述向数据定量分析发展提高的具体措施。
除了上述五种通用的研究方法以外,还有一些专门方法。如个体地名的考证、群体地名的分析、语源语词的分辨等等,这是就不一一介绍了。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