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焦溪古村丨小桥、流水、人家

网址: 日期:2024-07-01

龙城.jpg


焦溪古村

JIAO XI GU CUN

 

1.jpg

焦溪

 

也称焦店,早在中华文明曙光初放的良渚文化时代,就有先民在这一带繁衍生息,拥有千年历史。这里众山环拱,河流穿村,四季分明,物产丰饶,勤耕俭作,地灵人杰。2014年,焦溪村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名由来:焦镇古为焦邨(同“村”),相传宋时有焦先生隐于此,故名。

 

2.jpg

 

公元前242年,战国时的楚国春申君黄歇改封吴墟,即今无锡、常州、江阴一带,其偏爱焦溪一隅,在“辋川里”(焦溪西北麻皮桥、翟家湾、吴下桥一带,亦即季札建造的延陵古邑遗址)开河筑城,把此地作为施政中心,名曰“春申城”。后因其迁任,春申城未完工。春申君黄歇还在焦溪及附近地区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推动了焦溪早期的经济发展,当地留有许多与他相关的地名。

 

汉朝时,今焦溪属毗陵县,唐朝时属晋陵县。据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修纂的《毗陵志》卷首晋陵县境图,今焦溪属晋陵县大宁乡。据清乾隆年间《焦溪不宜建坊碑记》载:“焦镇古为焦邨(同“村”),相传宋时有焦先生隐于此,故名。”说明在宋代焦溪称焦村。

 

古村风貌:“深巷衔梅,长河浸月。”山水特质与江南风,貌浑然天成。


3.jpg

 

焦溪村坐落在沟通长江与太湖的水路要道——舜河两岸,东西南北水陆路交通便捷;街镇依山而建,店铺枕河而筑;街巷井然,民居辏集,石桥卧波,形成了一河、八街、六桥、十七弄的村落布局。

 

4.jpg

 

黄石山墙就地取材而建,厚重而质朴;明清、民国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庄重而美观;长街小巷的故居老宅在静好的岁月里守望,洗尽铅华的古树名木依旧吐露绿色芳华。“深巷衔梅,长河浸月。”焦溪古村之美,美在清秀古朴的山水特质和江南风貌,美在浑然天成。

 

 

古街

 

5.jpg

 

•老新街:被誉为繁华如上海的街道。

 

6.jpg

 

•南街:又称南上塘,由金山条石铺成,现存的石板路仍然是康熙年间留下的。

 

7.jpg

 

•南下塘:保存着古村较多较为完整的深进院落。

 

 

老弄

 

8.jpg

 

•强家弄:弄里有典型的黄石半墙独立建筑和明清时代的居民小区。

 

•仇家弄:目前焦溪古村保存最好、最美的一条弄堂。其中徐蕴珊所开美新照相馆是民国常州东门外唯一的照相馆。

 

•典当弄:民国时,典当行比较兴隆,典当弄因老新街朝东店铺以典当行为主取名。

 

•奚家弄:人才辈出,从里走出了清朝文武双科进士奚寅。

 

•暗弄堂:是奚家弄的一条支弄,也是进士厅的备弄。暗弄堂里由于进深长,采光不好,整条弄堂都比较黑暗。据说,抗战时期日军都不敢进入暗弄堂,现在它成为小朋友捉迷藏的好去处。

 

 

故居

 

•承越故居: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硬山式晚清建筑。院主人承越字曜珊,清朝咸丰壬子年间进士,担任过国史馆誊录。

 

•奚宅(中街后巷):建于清朝,坐北朝南,硬山式砖木结构,门面五开间17米,进深3进,周围有围墙。

 

9.jpg

 

•承宅(南下塘):位于南下塘18号,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硬山式晚清建筑。

 

10.jpg

 

•是家大宅(南街):清朝乾隆年间建筑,坐西朝东,共5进。是典型的深院大宅,院内有一株百年芭蕉树。建院主人是镜,字仲明,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创舜山书院。

 

11.jpg

 

•是宅(强家弄):整座房子美轮美奂,气势宏大,门上雕花精美细致,保存完好,是有代表性的黄石半墙建筑。

 

12.jpg

 

•梁宅(红星路):位于红星路82号,坐南朝北,砖木结构,硬山式晚清建筑。

 

13.jpg

 

•仲明中学旧址:1946年成为仲明中学校舍,新中国成立后为焦溪初级中学使用,后中学迁走,现为焦溪耶稣堂。该建筑仍旧保持当年仲明中学的外观。

 

14.jpg

 

 

古桥

 

15.jpg

 

•咸安桥: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咸丰年间(1851—1861)重修,金山石质,南北走向,跨龙溪河。

 

16.jpg

 

•中市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清咸丰六年(1856)重修,金山石质,跨龙溪河。

 

17.jpg

 

•青龙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金山石质,南北走向。按照中国古代五行学说,东方为青龙,该桥坐落在龙溪河最东端与舜河连接处,故名。

 

18.jpg

 

•三元桥: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横跨于南街和南下塘之间的龙溪河上,金山石质。历代对此桥都有整修,目前桥体保存完好,是焦溪老街保存最好的古桥梁之一。

 

(以上均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井

 

19.jpg

 

•洗玉井:焦溪东下塘原朝阳庵前白果树旁有一口古井,约有1000年历史,井为砖砌,有石质井栏。相传宋代的焦先生常用井水洗他收藏的玉器,边洗边欣赏,遂命名为洗玉井。现井已被填没。

 

•仲明中学旧址古井: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井在三元桥旁的仲明中学旧址(今耶稣堂)内,大约与同善堂同时代建造,约有100多年的历史。井为砖砌,口径约0.7米,一直使用到80年代。至今井上还有石质井栏。

 

圣贤文化:虞舜、季札,焦溪精神文明的源头;10位进士、36位秀才,“圣贤故里”,名满江南。

 

20.jpg

 

天下明德第一人——虞舜  4200年前的尧舜禹时期,长江三角洲南岸有古震泽(雷泽),其北部靠近长江的地方分布着一些连绵的丘陵及高亢平地。史籍记载,部族首领虞舜率领有虞氏的一支南渡长江,曾在这里的舜过山及其周边居住生活,施行道德教化,并留下诸多遗迹遗风。舜过山位于焦溪村北面5公里处,舜过山的“过”既有经过之意,也有过化即施行教化的意思。

 

21.jpg

 

华夏诚信第一人——季札  先秦春秋时期,震泽南有“五湖(古太湖)”,北有古芙蓉湖。舜过山就在古芙蓉湖的北部。当时,舜过山处于一条延绵数十公里丘陵的中部,其所处的地方被称作延陵,春秋时期著名的贤人吴国公子季札曾经是这里的封君。《史记》记载:“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封邑的行政中心当在舜过山西北约2公里处(原焦溪的翟家湾一带)。东汉成书的《越绝书》记载“毗陵上湖中冢者,延陵季子冢也,去县七十里。上湖通上洲。季子冢古名延陵墟(湮废的延陵邑)”,可谓有力佐证。 季札为已知常州历史上最早的地方封君,后人奉季札为当地开邑始祖。季札追随虞舜隐居舜山躬耕,死后葬于山脚下的申港境内。后人在墓旁建祠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为孔子所书。

 

焦丙(生卒年月失考):据明《高山志》记载,被尊称为“焦先生”,据传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启蒙老师。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下诏政府有关部门征调他入京,赏他金、玉、角三带,封为千户。焦丙不愿做官,居官时间不长,挂印弃官而去,隐居于焦溪,设塾授徒。死后葬于焦溪东街,有“焦先生墓”。

 

是镜(1693—1769):焦溪南街人,字仲明,号诚斋。历经清康、雍、乾三朝,系一代博学鸿儒,道德高尚,学问精深,声名远播。他创建舜山书院,从业弟子众多,遍及宿迁、上海、丹徒、溧阳、无锡、宜兴等地。

 

奚寅(1719─1778):焦溪中街人,字曰宗,号鹤溪。16岁考中秀才,乾隆二十四年(1759)中举人,乾隆三十一年中丙戌科张书勋榜进士,敕授文林郎。

 

承越(1819─1874):焦溪南下塘人,字曜珊,号小坡。清咸丰元年(1851)恩科举人,壬子登明通榜进士,授国史馆誊录。两次主持兴修舜河水利,享有声誉。咸丰十年受命兴办苏常团练,因功由曾国藩保举升任知府,留山东候补。

 

▼▼▼

 

焦溪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故事里有虞舜、季札、春申君、秦始皇、乾隆,这些圣贤伟人在焦溪古村及周边开河、筑城、登山、停驻,展示了焦溪厚重的人文内涵;故事里还生活着许多雅士名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刘长卿、魏璞等往来歌咏于此,宋代焦先生、明代刘伯温、清代奚曰宗、胡大年留下了一段段精美的传奇;故事里更有仙鹤降妖、仙人下棋、金狮银驼,为焦溪增添了浓厚的神话色彩。

 

在焦溪的历史长卷里还记载着不少有研究价值的文史资料,延陵古邑或许是常州最早的古城遗址,从鹤峰书院旧址可以找到焦溪崇文重教的传统和脉络,“一村两世医”彰显了丁氏、承氏中医世家的深厚学养和源远流长,“府外关城”则生动体现了焦溪街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街巷格局。

 

《舜帝南巡开挖舜河》

《仙鹤降妖助舜开河》

《春申君开挖申浦河》

《秦始皇驻足望故乡》

《仙人墩看仙人下棋》

《刘长卿舜山瞻舜祠》

《白居易访鸟巢禅师》

 

22.jpg

 

焦溪村有山有水,

自然环境独特、优越,

丰富的物产与焦溪人的心灵手巧相结合,

培育”出众多的名特优物品:

 

23.jpg

▲制作焦店扣肉的二花脸猪从明朝起即已定型养殖,被誉为“国宝”;

 

24.jpg

▲焦溪葡萄、翠冠梨属水果中的精品,享誉苏南

 

“舌尖上的焦溪”更是名不虚传

 

25.jpg

▲焦溪羊汤好吃又营养,“到焦店喝羊汤”是入冬后远近民众的一大愿望

 

26.jpg

▲燕竹笋小团“一年等一回”,乃待客上品

 

27.jpg

▲扣菜系列的扣肉、扣鸡、扣甜饭体现焦溪菜肴烧制工艺的精美、独特

 

28.jpg

▲金黄的油酥饼色香味俱佳

 

29.jpg

▲焦溪糕、团在常州市区办起了多家连锁店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锦绣天宁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