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桥”见横山

网址: 日期:2024-11-07

龙城.jpg


坐落于常州东大门经开区的横山桥镇,镇以桥名,桥以山名,山以人名。青山依傍,水网通达,百余座大小桥梁横跨于水面上,连通南北,纵贯古今。

 

 

“桥”上历史

 

横山,古称芳茂山,晋右将军散骑常侍曹横葬于此,易名至今。宋咸淳《毗陵志》载有横山、新安村坊名。《武进阳湖县志》记载:“丰南乡首镇横山桥;丰北乡首镇新安。”如今的横山桥镇,便是由原先的横山桥、新安、芙蓉三镇合并而来,地域宽广、景色秀美。芳茂山蜿蜒起伏,钟灵毓秀;芙蓉圩十万八千,稻花飘香。既坐拥“古树名木”“古泉溅玉”“古刹禅寺”等历史景点,又有“应芳书院”“芙蓉湖畔”“水美周刘”等新建地标。横山桥,是徜徉山水的点睛桥。

 

常1.jpg

芳茂山 图源:“文旅常州”微信公众号

 

常2.jpg

拥有千年历史的白龙观,亭台楼阁依山而建 图源:“常州日报”微信公众号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来横山探幽寻胜、赋诗填词。唐代诗人戴叔伦诗云:“偶入横山寺,湖山景最幽。露涵松翠湿,风涌浪花浮。”宋朝诗人常州知州杨万里、宋朝杭州知州常州人胡宿也曾不吝笔墨称颂横山之景。明代大儒谢应芳晚年更是卜居芳茂山下,留下了“为爱横山山水清,山前筑室小溪萦”的名句。

 

横山桥镇虽小,但儒、释、道三教齐全。千百年来,民间文化兴盛不衰,“白龙娘娘”“曹横斩蛇”等传说脍炙人口,“调龙灯”“荡湖船”“蚌舞”等地方特色表演至今仍活跃于田野乡间。

 

常3.jpg

芙蓉荡湖船表演 图源:“文旅常州”微信公众号

 

 

“桥”见火种

 

1926年春,在中国共产党诞生4年多后,共产党员包焕赓、王玉如、朱云峰等在横山桥的一间货铺二楼唱响《国际歌》,庄重宣告中共横山桥支部成立,常武地区第一面党旗自此冉冉升起。芳茂山麓点燃的星星之火,迅速在常武大地燎原;三山港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在劳苦大众中生根、发芽。横山桥,是燃起火炬的革命之桥。

 

常4.jpg

图源:常州经开区


大革命时期,中共横山桥支部成为武、澄、锡交界地区的一面红旗。抗日战争时期,横山桥属澄西抗日游击根据地,地处三县交界,群众觉悟高、革命基础好,成为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重要基地。解放战争时期,横山人民坚持党的组织领导,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写下了光辉篇章。

 

常5.jpg

图源:常州经开区

 

时至今日,常武第一党支部事迹陈列馆、澄西烈士陵园、周茂林纪念馆、横山博物馆、金丰村史馆、五一乡村振兴馆等党建文化阵地依然矗立于这片热土,诉说着星火横山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

 

常6.jpg

图源:常州经开区

 

 

“桥”向未来

 

作为“苏南模式”策源地之一,横山桥工业基础雄厚、山水风光奇绝,曾开创“全县乡镇学横山”的局面。迈入新时代,横山人秉承“和衷共济、大胆开拓”的精神,蝶变转型、砥砺深耕,擘画万物峥嵘的美好蓝图。横山桥,是奔赴山海的腾飞桥。

 

常7.jpg

横山桥智能装备产业园 图源:常州经开区

 

常8.jpg

常州经开区横山桥镇芙蓉宅改北集聚区 图源:“常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工改”“宅改”双轮驱动:工改以“亩产论英雄”倒逼“寸土生寸金”,通过新建园区“筑巢引凤”、更新园区“砸笼换绿”、定向收储“腾笼换鸟”,产业迭代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宅改保留“粉墙黛瓦、绿水萦绕”的江南水乡特色风貌,从重大项目带动的1.0版、原址翻建的2.0版、园区更新带动的3.0版,到如今的农户自愿参与、不依赖外部资金带动的4.0版。破解“危污乱”“老破小”难题,实现了特色园区拥抱尖端产业,沃野新居萦绕田园乡愁。

 

“要腾飞,莫忘本”,横山桥各6000余亩的山地、水面资源是最大的“本”。横山桥百叶、横山桥肉松、横山桥水芹、芙蓉鲜螺、芙蓉水八仙、芙蓉珍珠、武禾大米等地方特色农产品走出沪宁线,一批拥有先进管理经验和养殖技术的人才回归山水间创业,全市首个“全国文明村”五一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梁家桥周刘家村闻名遐迩,“山水资源”正加速转化成乡村竞争优势。

 

如今,桥上熙熙车来物往,桥下潺潺河水流淌。岁月抚过古桥的印痕,亘古不变的是横山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历史已然沉淀,星火传承不息,未来的画卷正由一双双勤劳朴实的手绘制、书写,一撇一捺支撑一座横山桥,一笔一画绣成一道幸福桥。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宣传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