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是一座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美誉。
王翚、杨晋等于1691到1693年所作《康熙南巡图》第六卷常州西门外
(三堡街、南河沿、卧龙湾、锁桥湾一带)
从公元前547年季札封于延陵算起,常州已有2560多年建邑史。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江南运河,常州就成了重要的交通枢纽,城池“依运河水而生,引运河水而筑”,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运河也随着城池的不断扩大而多次向南改线,最终形成了“三河四城”的古城格局。
从地图上看仿佛运河在此睁开了眼睛,人称“运河之眼、一望千年”。
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城池水系历史变迁示意图(顾晔麟绘制)
千年老城厢留下了千年的故事
自战国常州土城依河而筑开始
此后的历朝历代便依托运河
相继构筑起常州
内子城、外子城、罗城到新城的
城厢格局
古城城垣变迁动图(图源:常州市测绘院)
今天
让我们一起
领略老城厢的前世今生
壹
内子城
内子城地图
参考《常州城垣变迁及城厢图》
《老常州地图》(图源:常州市测绘院)
内子城在现今老城厢地图的位置
(图源:常州市测绘院)
晋太康年间(280-289)常州建内子城,大致就在市二中一带,在操场底下还埋有砖砌的城墙根。唐景福元年(892),淮南节度史杨行密遣唐彦随权领州事重建内子城,城周长2里318步,城高2丈1尺。
位于内子城中心的常州府&常州府学
贰
外子城
外子城地图
参考《常州城垣变迁及城厢图》《老常州地图》
(图源:常州市测绘院)
外子城在现今老城厢地图的位置
(图源:常州市测绘院)
五代十国时的吴顺义元年(921),常州刺史张伯宗增筑外子城,南宋绍兴二年(1123),时任知州俞俟重修。
内子城在运河北岸偏西,是中国传统的方形城区,而外子城是沿内子城向东、南两个方向展拓城墙,筑转垣周回7里30步,高2丈8尺,厚2丈,城外挖城壕,开四门:东曰迎春,今局前街与原市河相交处;南曰金斗,今北大街南口;西曰迎秋,今邮电路中段;北曰北极,今北直街北口。俗号金斗城。余幹曾有诗云:“毗陵城如金斗方。”
外子城平面轮廓仍略呈方形,四门虽不正对,但城内街道仍平直规整,其面积比内子城扩大了三倍。
叁
罗城
常州古城城垣变迁(罗城)
(图源:常州市测绘院)
吴天祚元年(935),刺史徐景迈筑罗城,面积比外子城扩大了5倍。罗城夹运河而筑,城垣周长27里37步,开9门,两宋常州城仍其旧制。
罗城城墙遗址(南港码头)
幕墙保护下的罗城城墙遗址
罗城是常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垣,根据日本学者斯波信义的统计,在宋代,常州府城规模仅次于两宋都城东京汴梁、杭州以及苏州,位居全国第四。
南港罗城发掘点在常州古城的位置
肆
新城
常州古城城垣变迁(新城)
(图源:常州市测绘院)
明洪武二年(1369),守御官中山侯汤和因罗城大而难守,遂收缩东南西三面,在罗城内改筑新城。赵怀玉《亦有生斋乐府》诗云:“危城四十里,地郭力不支,汤侯筑三面,敛彼东南西。”新城周长10里284步,高2丈5尺,有7门。城壕宽16丈,深2丈,设水关4座。看似汤和守城能力欠佳,行事风格也很是荒诞,但却让朱元璋很是放心,最后得以善终,总让人有“大智若愚”之感。
明成化十八年(1482),知府孙仁重修,这次整修,城垣易以巨石,新壁增高3尺,史称“雄伟壮丽”、“雄居一方”,常州成为“东南一巨镇”。
寻踪老城厢
西瀛门城墙(图源:网络)
现在仅存的明代城墙遗址是怀德桥东侧的西瀛门城墙长约210米,宽4.6米,高6米。西瀛里曾是明初大将汤和的驻兵之地,旧称“西营”。后因附近经常发生火灾,于是改“兵营”的“营”为现在的“瀛”,取以水克火之意。
由于西瀛里有城墙阻隔,又缺乏消防设施,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城墙上辟出一门,谓“西瀛门”,三字原由常州书法家唐驼所书,散佚后依原迹恢复。
西水关(顾晔麟摄)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俯瞰(顾晔麟摄)
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俯瞰(顾晔麟摄)
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俯瞰(顾晔麟摄)
东坡公园远景航拍(樊天岳摄)
“厢”原为唐以来划分驻军防地的军制,宋借鉴作为城市行政机构。宋代常州所设的4厢设置是以前河(青果巷南侧的南市河)为界。或许是古人居住主张“山南水北”是为阳,由于前河北岸人员较为集中,因此分3厢;前河以南只设河南厢。
明代常州坊厢得到了扩展,从四厢变成了7厢。
清初承明制,但是除了城内7厢外,还有城外3厢。清雍正四年(1726),分武进置阳湖,城内城外分为十八厢。大致来说武进县辖城西的10个厢,阳湖县辖城东的8个厢,常州城便有十八坊厢之称。
清代常州城坊厢分布示意图
宣统元年常州城坊厢分布示意图
老城厢是城市的摇篮
承载着常州人的
“集体记忆”和“文化乡愁”
而大运河作为常州的母亲河
塑造了老城厢的历史之根和文化之魂
当前
常州老城厢复兴发展工作
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让我们共同期待
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老城厢
将完成其华丽转身、精彩嬗变
成为八方游客安放心灵的
休憩之地、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
—END—
本文多处引用自《寻踪常州老城厢》一书。
2022年8月30日上午,由陈伟堂撰写的《寻踪常州老城厢》一书正式首发。陈伟堂先生是文保专家,2019年时曾许下心愿:“我踏入了古稀之年,还想为家乡做点贡献,发现更多的常州‘老家当’,同时希望把自己所有的文章汇编成册,让更多的常州人特别是孩子们,了解老常州的故事。”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