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溧阳撤县设市。标志着一个新的地域形态在江南大地诞生。撤县设市以来的三十多年间,溧阳共进行过五次区划调整。
乡镇区划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带有历史的印记和痕迹,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要调整。合理调整乡镇行政区划,适度扩大乡镇规模,促进乡镇布局由“量多面广”向“适度集中”转变,有利于乡镇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制订中长期发展战略,优化配置资源、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有利于统筹推进乡镇交通、水利、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利于构筑布局合理、梯度辐射的城镇体系,加快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的发展,加速人口集聚、生产力集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本人依据市档案馆和市民政局查阅的相关资料,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三十多年间在四次调整中的亲历亲见亲闻,现将溧阳先后进行过五次行政区划调整情况口述于下。
第一次区划调整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加速发展经济和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及人员的需要,市委市政府酝酿考虑对原行政区划作适当调整。当时的设想考虑是:我市当时乡镇的设置,仍是沿袭60年代初贯彻农村工作六十条时划定的范围,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全县仅有22个公社。贯彻“队为基础”,划小核算单位时分为40个公社,此后一直未作过区划调整,(期间仅是撤销8个乡、设立8个镇)。由于部分乡规模较小,地处偏僻,不利于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卫星镇的建设,不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的编制。为此,市委市政府拟决定撤销戴北乡、庆丰乡、陆笪乡、湖边乡等4个乡,分别并入戴埠镇、南渡镇、竹箦镇、别桥镇,全市即由原有的29个乡、11个镇、11个场圃调整为25个乡、11个镇、11个场圃。为此,1992年5月9日和8月27日,我市先后两次向常州市人民政府上报了关于要求批准溧阳部分乡撤乡并镇的请示。1992年9月9日,常州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溧阳市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常政复〔1992〕40号):“经(常州)市政府研究并报(江苏)省政府批准,同意溧阳市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撤销戴北乡,将其原辖区域并入戴埠镇;撤销庆丰乡,将其原辖区域并入南渡镇;撤销陆笪乡,将其原辖区域并入竹箦镇;撤销湖边乡,将其原辖区域并入别桥镇”。
具体调整方案是:
一、撤销戴北乡,并入戴埠镇。戴北乡1958年原属戴埠镇。1961年划小核算单位时设立戴北公社,当时公社驻地仍在戴埠镇。1978年把公社驻地迁往距戴埠镇以北5公里处的新桥村,原有企业仍在戴埠镇,经济、文化、人员流向均在戴埠镇。戴埠镇有高级中学、中心卫生院,而戴北乡集镇难以形成自身的中心。1991年戴北乡的工农业总产值仅有3000万元,而戴埠镇工农业总产值已近亿元。将戴北乡与戴埠镇合并,采取上动下不动较为稳妥,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卫星镇的建设。戴埠镇面积33.72平方公里,人口2.0310万人;戴北乡面积24.6平方公里,人口1.6040万人,戴北乡并入戴埠镇后,面积达58.32平方公里,人口达3.6350万人。
二、撤销庆丰乡,并入南渡镇。庆丰乡1958年属南渡镇。1961年划为庆丰公社。南渡镇是溧阳西部地区的大镇,又在104国道线上,设有高级中学、中心卫生院,经济、文化较为发达,交通便捷。庆丰乡规模较小,将庆丰乡与南渡镇合并较为有利。南渡镇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1.6791万人,庆丰乡面积19平方公里,人口1.1473万人。庆丰乡并入南渡镇后,面积达37平方公里,人口达2.826万人。
三、撤销陆笪乡,并入竹箦镇。陆笪乡位于溧阳城西北39公里,属茅山老区,北与金坛、句容交界。1958年属竹箦镇,1961年划为陆笪公社。竹箦镇是我市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镇之一,设有高级中学、中心卫生院,1991年竹箦镇工农业总产值已达1.3亿元,而陆笪乡工农业总产值仅3700万元。陆笪乡与竹箦镇合并后,有利于茅山老区卫星镇的建设并发挥其辐射功能,促进茅山老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竹箦镇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2.7177万人,陆笪乡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1.2135万人,陆笪乡并入竹箦镇后,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人口达3.9312万人。两乡镇合并后行政区划面积增至100平方公里,但其中瓦屋山区占有较大面积,竹箦农场也占地27平方公里,且合并后所属各村至竹箦集镇较近,并都有公路与之相连,交通便利。
四、撤销湖边乡,并入别桥镇。湖边乡紧靠别桥镇,1958年属别桥镇。1961年设立湖边公社,经济、文化、人员往来均流向别桥镇。别桥镇有高级中学、中心卫生院,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而湖边乡工农业总产值仅2800万元,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湖边乡与别桥镇合并后有利于这一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别桥镇面积29平方公里,人口2.1551万人,湖边乡面积19平方公里,人口1.2530万人,湖边乡并入别桥镇后面积达48平方公里,人口达3.2081万人。
市人民政府于1992年9月11日以溧政发〔1992〕264号文件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溧阳市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报告》,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后,市人民政府于1992年9月12日以溧政发〔1992〕268号文件,下达了《关于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经过十多天紧张有序的工作,此次部分乡镇行政区域调整工作圆满完成。
第二次区划调整
根据江苏省政府苏政复〔1999〕158号文件精神和常州市政府1999年12月28日常政复〔1999〕20号文件《关于同意调整溧阳市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这是在全省“合理调整小城镇布局”的部署下溧阳第一次大范围成建制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将全市36个乡镇调整为18个乡镇,共调整、交流、安置干部654人。
此次我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情况如下:溧城镇、清安乡、马垫乡、城南乡、泓口乡、杨庄乡合并为溧城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地溧城镇。区划调整后溧城镇行政区域为123.7平方公里,人口18.1万。辖31个居委会,78个村委会;社渚镇、河心乡、河口乡、殷桥乡合并为社渚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地社渚镇。区划调整后社渚镇行政区域为126.3平方公里,人口5.3万,辖3个居委会,46个村委会;南渡镇、强埠镇、旧县乡、大溪乡合并为南渡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地南渡镇。区划调整后南渡镇行政区域为110.88平方公里,人口7.0万,辖2个居委会,60个村委会;上兴镇、永和乡合并为上兴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地上兴镇。区划调整后上兴镇行政区域为114.4平方公里,人口4.0万,辖2个居委会,27个村委会;上沛镇、汤桥乡合并为上沛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地上沛镇。区划调整后上沛镇行政区域为115.6平方公里,人口4.3万,辖2个居委会,39个村委会;新昌镇、蒋店乡合并为新昌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地新昌镇。区划调整后新昌镇行政区域为66.24平方公里,人口3.7万,辖33个村委会;天目湖镇、茶亭镇合并为天目湖镇,镇政府驻地天目湖镇。区划调整后天目湖镇行政区域为102.0平方公里,人口3.6万,辖1个居委会,27个村委会;埭头乡、后六乡合并,建立埭头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地埭头镇。区划调整后埭头镇行政区域为44.0平方公里,人口3.0万,辖1个居委会,24个村委会;前马乡、余桥乡合并,建立前马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地前马镇。区划调整后前马镇行政区域为46.5平方公里,人口2.7万,辖29个村委会;绸缪乡、古渎乡合并,建立绸缪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地绸缪镇。区划调整后绸缪镇行政区域为35.0平方公里,人口2.1万,辖20个村委会;撤销横涧乡,以其原辖区域设立横涧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地横涧镇。横涧镇行政区域为85.0平方公里,人口1.9万,辖13个村委会;保留周城镇、别桥镇、上黄镇、平桥镇、竹箦镇、后周镇、戴埠镇,其行政区域和镇政府驻地不变。至此,原36个乡镇(20个乡、16个镇)经过本次区划调整,成为18个镇。
第三次区划调整
随着天目湖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原有行政区划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着两镇一区(天目湖镇、平桥镇、天目湖管委会)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调整两镇一区的行政区划,对于进一步提升天目湖旅游发展水平,加快区域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环境和资源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一有利于天目湖的整体规划和建设。调整后将有效解决规划建设管理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正在高起点着手启动三期320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可拓展空间,开阔眼界,提高规划设计的总体水平;其二有利于增强天目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和优势资源重组整合,做大做强天目湖平台,打响天目湖品牌,极大地提升综合竞争力,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其三有利于加强天目湖水质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天目湖库区和上游截水区将全部纳入有效保护控制范围,在湖区开发水产养殖、产业布局、山体林地保护等方面监督管理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其四有利于加强城镇建设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城镇建设规模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复〔2004〕82号批复和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溧阳市天目湖镇平桥镇行政区划的通知》(常政发〔2004〕181号)文件精神,同意将天目湖镇、平桥镇合并设立天目湖镇,镇政府驻东陵。市人民政府于2004年9月29日下发了溧政发〔2004〕162号文件《市政府关于调整天目湖镇平桥镇行政区划的通知》。行政区划调整后,天目湖镇行政区划面积为204.5平方公里,人口为5.62万人,辖3个居委会、27个村委会。与此同时,中共溧阳市委、溧阳市人民政府于2004年9月29日联合下发了溧委发〔2004〕58号文件《关于切实做好天目湖镇、平桥镇和天目湖旅游度假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意见》,提出对区划调整后的天目湖镇与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实行镇区合一。此次调整为两镇一区行政区划调整。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10月底基本完成了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工作。
第四次区划调整
1999年以来,我市经过两次区划调整,由36个乡镇调整、撤并为17个镇,成效明显,扩大了城镇规模,改善了城镇布局,加快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促进了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随着我市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力推进,现有的行政区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镇规模仍然偏小,数量较多,结构不够合理;中心镇规模不大,带动作用不强;有的镇经济实力较弱;行政管理成本较高,资源浪费较大,影响了生产要素资源在较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制约了城乡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全市总面积1535.87平方公里,人口77.34万,辖17个镇,共有51个社区居委会(其中溧城镇30个社区居委会,其余各镇21个居委会),291个村委会。当时全市镇平均面积90.35平方公里,平均人口4.55万人。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6亿元,财政总收入27.92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9.7亿元。为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全面推进城市化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市委市政府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苏政发〔2002〕157号)和常州市对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依据《溧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本着加快城区建设步伐,扩大中心镇规模,整合天目湖旅游资源,区域位置布局更趋合理,经济发展优势互补,兼顾现有镇的地域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渊源、交通状况、产业基础、发展水平以及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等因素,拟对全市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2007年1月29日,市人民政府以溧政发〔2007〕11号文件向常州市人民政府报送了《关于调整溧阳市镇行政区划的请示》,2007年2月8日,溧阳市人民政府又向常州市人民政府续报了《关于溧阳市行政区划调整的补充说明》,常州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3月21日以常政发〔2007〕44号文件下发了《市政府关于同意调整溧阳市镇行政区划的通知》,称根据省政府苏政复〔2007〕16号批复,同意溧阳市提出的调整溧城镇等行政区划。
一、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基本事项。一是撤销溧城镇、新昌镇,将原溧城镇管辖区域与原新昌镇管辖的新昌、新东、胡桥、大山下、陶家、马塘、蒋店、勤丰、合心9个村合并,设立新的溧城镇,镇政府驻溧城镇东大街188号。行政区划调整后,溧城镇行政区域面积155.21平方公里,人口23.43万人,辖30个居委会、47个村委会;二是撤销天目湖镇、周城镇,将原天目湖镇管辖区域与原新昌镇管辖的山南、毛尖2个村委会,南渡镇管辖的观山村委会的观山自然村、埝前村委会的埝前自然村,原周城镇管辖的洙漕村委会、汤山村委会的鲁村自然村、欣丁村委会的东顶自然村合并,设立新的天目湖镇,镇政府驻天目湖镇镇前街。行政区划调整后,天目湖镇行政区域面积238.97平方公里,人口6.96万人,辖3个居委会、30个村委会;三是撤销南渡镇,将原南渡镇管辖的南渡镇、联盟、力强工业园区等3个居委会及联盟、平城、塘北、新河、大圩、何家、西圩、贺新、庆丰、汤上、永丰、丁村、南垠、堑口、星光、强埠、西管、梅庄、中桥、福新、蒋家庄、旧县、东湖、西湖、黄山、增福、胜笪、朱於、观山、埝前等30个村委会与原新昌镇管辖的钱家圩、石街、大渚、淦西等4个村委会合并,设立新的南渡镇,镇政府驻南渡镇正安路28号。行政区划调整后,南渡镇行政区域面积124.53平方公里,人口7.22万人,辖3个居委会,34个村委会;四是撤销社渚镇,将原社渚镇管辖区域与原周城镇管辖的周城镇居委会及周城、梅山、欣丁、汤山、濮家、金山、金锋、金庄等8个村委会合并,设立新的社渚镇,镇政府驻社渚镇集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社渚镇行政区域面积207.07平方公里,人口7.6万人,辖3个居委会、30个村委会;五是撤销戴埠镇、横涧镇,将原两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戴埠镇,镇政府驻戴埠镇善西路。行政区划调整后,戴埠镇行政区域面积162.99平方公里,人口5.22万人,辖4个居委会、26个村委会;六是撤销上兴镇、上沛镇,将原两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上兴镇,镇政府驻上兴集镇。行政区划调整后,上兴镇行政区域面积245.6平方公里,人口7.88万人,辖3个居委会、36个村委会;七是撤销竹箦镇、前马镇,将原两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竹箦镇,镇政府驻竹箦镇鑫源路。行政区划调整后,竹箦镇行政区域面积183.6平方公里,人口6.59万人,辖1个居委会、27个村委会;八是撤销别桥镇、绸缪镇、后周镇,将原三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别桥镇,镇政府驻别桥集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别桥镇行政区域面积128.3平方公里,人口6.98万人,辖3个居委会、33个村委会。
此次调整,动作比较大,将全市17个镇调整为10个镇,非成建制撤并、调整行政村5个,调整、交流、安置镇副科级以上干部179人。由于切实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前期基础工作抓得比较扎实,宣传发动比较深入,干部安置交流比较合理,各方面考虑安排比较周密,2007年4月上旬调整工作全面完成。
第五次区划调整
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际,市委市政府从长计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更高层次上谋划如何推进溧阳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如何有利于城市发展和生态创新;如何有利于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如何有利于产业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如何为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天目湖生命康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大课题,在考虑酝酿成熟之际,向常州市人民政府报送了《关于变更溧阳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2020年7月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下发了《省政府关于同意变更常州新北区、武进区和溧阳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苏政复[2020]66号),据此,市委市政府于2020年7月27日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部分行政区划变更组织实施工作的意见》(溧委发[2020]26号)。市政府并于当日颁发了《关于部分行政区划变动的公告》。
一、部分行政区划的变更事项
(一)撤销溧城镇。
(二)设立溧城街道。以原溧城镇图塘、共联、庄家、钱家、唐家、三和、先进、奥体中心、景鸿、台港新村、锦汇、嘉丰、燕山南苑、五里亭、东华园、燕山、文化新村、甘露寺、清安集镇、清溪路、后街新村、码头街、平陵、县前街、大营巷、砻坊场、昆仑花园、北门、北郊、东门、东升、昆仑东苑、盛世华城、 阳光城市、福阳35个居委会和清安、北水西、南村、马垫、八字桥、倪庄、歌岐、湾里、罗庄、长阳10个村委会区域为溧城街道行政区域,街道办事处驻庄家居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昆仑南路3号。
(三)设立古县街道。以原溧城镇上阁楼、大林、新联、黄墟4个村委会,天目湖镇美景天城、天目国际村2个居委会和古县、茶亭2个村委会,以及戴埠镇新桥、百家塘2个村委会区域为古县街道行政区域,街道办事处驻茶亭村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古县南路58号。
(四)变更昆仑街道行政区域。将别桥镇古渎村委会,竹箦镇濑阳、道人渡、余桥3个村委会,南渡镇淦西、钱家圩2个村委会划归昆仑街道管理。
行政区划变更后,溧阳市辖3个街道、9个镇,市人民政府驻溧城街道。溧城街道行政区域面积51.52平方千米,人口18.2万人,管理35个居委会、10个村委会;古县街道行政区域面积61.65平方千米,人口8.02万人,管理2个居委会、8个村委会;昆仑街道行政区域面积118.08平方千米,人口9.9万人,管理7个居委会、22个村委会;天目湖镇行政区域面积210.63平方千米,人口3.52万人,辖1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戴埠镇行政区域面积153.67平方千米,人口3.82万人,辖1个居委会、15个村委会;别桥镇行政区域面积120.84平方千米,人口6.11万人,辖17个村委会;竹箦镇行政区域面积163.96平方千米,人口5.33万人,辖15个村委会;南渡镇行政区域面积113.25平方千米,人口5.93万人,辖1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
综观概述溧阳撤县设市三十多年以来历次乡镇区划调整工作,由于从长计议,适应了精简整编、合理规划和需要,适宜了资源整合、相得益彰的需要,适从了城镇化建设、科学发展的需要。通过一次次撤并,经过一回回调整,乡镇个数从多到少,镇区实力由弱趋强。
由此可见,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是把握发展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转型升级新步伐的现实要求;是理顺管理体制,加快生态创新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迫切要求;是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我市三十多年内五次乡镇区划调整的意义和作用,正在迈向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不断彰显出来。(作者:沈福新)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中国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