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路,北起同济桥下劳动中路,南达梅龙坝,全长2600多米,原宽9米。因此间有清凉禅寺而得名。
清凉寺,在大南门外德安桥南,始建年代已失考。清康熙《常州府志》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迁报恩感慈禅寺于清凉寺旧址,州人仍习称为清凉寺。
报恩寺始建于宋治平元年(1064年),由枢密副使、邑人胡宿请额建造,初名“报恩感慈禅院”,原址在城东南三里处,延洞云深禅师为开山住持。宋淳祐八年(1248年),常州郡守李迪在寺内立胡文恭公祠,始祀胡宿。元末寺、祠皆毁。明洪武初年,古鉴辉禅师当住持时,在残垣断墙上造僧房建厨库。明永乐元年(1403年),报恩寺移建今地。寺内仍立胡祠。明景泰五年(1454年),礼部尚书胡濙因念祖先胡宿曾为端明殿学士,且有祠在寺,遂奏请朝廷,改称“端明寺”。之后,皇帝曾赐藏经阁。该阁经多次修建,高大宽敞,以藏经丰富闻名。明代嘉靖年间重修,当时曾做过永州知府的唐瑶太守曾来过该寺,写《过寺诗》一首,诗中有“招提六月也清凉,坐对槐荫午正长”之句,故人们俗称“清凉寺”。太平天国时期,寺毁于战火。战后在历任住持,特别是在静波禅师(法号清海,曾任中华佛教协会会长)的努力下,在废墟上重建清凉寺,并在寺内创办华严大学(后改为清凉佛学院)、清凉小学。
清凉寺采用传统的四合院庭院式建筑,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海镜堂,藏经楼位于中轴线上,天王殿殿门代山门,新禅堂位于藏经楼南,为“回”字形转楼。清凉寺盛夏特别清凉,据说是因为寺内有一池,池边亭畔方丈室地下挖有两个大深井,井上铺地砖覆盖,有冬暖夏凉之效。
清凉寺是文人墨客光顾之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寓居常州时曾赠诗该寺长老。诗曰:
碧玉碗盛红玛瑙,井花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始问禅师得饱无?
荐福老怀真巧便,净慈两本更尖新。
凭师为作铁门限,准备人间请话人。
东坡经常来寺,在寺内僧堂“题壁殆遍”。后因罹元祐党人罪,朝廷查毁手迹,寺僧便用厚纸糊壁,外涂以漆加以保护。及至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党禁开,朝延下令求东坡墨宝,一老和尚以实情告知当局,除去漆纸,东坡手迹宛然犹在,便将其勒石于寺。至明朝,刻石犹存。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无咎,也是清凉寺的常客,有诗赠感慈长老:“感慈神骏渥洼流,壁上高僧莫遗酬”。
清凉寺于1982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周边的小学、居民小区、街道办事处和其它单位,也都以“清凉”名之。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