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目前地名学的状况不甚满意,深感拘守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其历史局限性,这是造成地名学进展缓慢,甚至引起自身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地名学要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它自身首要的内在条件正在于方法论的革新。而方法的更新又应以是否实现理论上的突破为评价标准,应以研究观念的更新为前提。
地名学方法,本质上是思维方法,是思维方法在地名学研究领域中的现实化和具体化。因此,地名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正是人类认识地名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当然不可能孤立地出现,它是整个人类历史运动大趋势的产物。地名学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严肃的地名工作者经常思虑的问题。地名学方法的现代化,是实现地名学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反思现代地名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认识到它的两个历史趋势:数学化和综合化。
地名学方法的数学化,是当前地名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传统地名学长于局部和个体地名的定性分析,而贫于定量分析,因此往往得出不够精确,不够科学的结论。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数学越益在各门具体学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近年来,已有人开始将数学方法应用于地名研究之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赵艺学的《晋东南区域生物地名研究初探》、丁骕的《中国聚落称谓》、文朋陵的《聚类分析在地名研究中的应用初探》等文章。更值得一提的是陈公善先生发表了一系列这方面的论文,并从理论的高度作了系统论述,如《数理地名学》《统计地名学》,以及有关数理地名学基础知识等文章。我相信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及其它各种精密仪器的运用,必将使现代地名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彻底摆脱古老的传统地名学非形式化、非精密化的研究方式。
所谓综合化,是指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或指使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某一特点的地名问题。综合化的趋势是人们的认识逐步靠拢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的历史趋势在方法上的反映。这种反映表现在外部,则是数学、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制图学、地名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表现在内部,则是地名的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的综合研究。随着地名学新学科的发展,地名学方法的综合化,将成为一种基本的发展趋势。传统地名学方法多带单一性、平面性、个体性的特点,随着现代社会科学和现代地名学的发展,这样的方法已经远远不够满足需要了。为了了解地名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必须对地名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多联系、多领域的研究。例如研究地名的演变,不仅要考虑到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还要考虑当地的地理因素、语言的演变、民俗习尚、乃至社会文化特点等等。这种分析方法,不仅是整体的、系统的、而且是反映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关系的方法,它比之那些“平面”式的孤立个体分析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从而出现了地名学方法发展的立体的综合化趋势。
从一定意义上说,有怎样的地名学方法,就有怎样的地名学。纵观地名学发展表明,几乎比较大的地名学成就和变革,往往是首先从地名学方法上开始突破的。我国传统地名学成熟的标志则是《水经注》的出现。其研究方法是解释地名渊源(即地名的得名之由),此法一出,遂为历代所继承。乃至清代,传统地名学方法逐渐走向成熟。由于清代考据之学的发展与普遍应用,使这一时期的地名学取得了颇多考证和地名沿革等方面的重要成果,从而把传统地名学发展到一个以实证方法为突出特点的新的历史阶段。民国年间由于岑仲勉等人把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运用于地名研究,使传统地名学的方法更加完善,徐松石把语言地理学的方法引入地名研究,金祖孟则把历史的、地域的因素联系起来,提出了“地名群”的理论,罗常培则把地名看成是文化的产物。从而为开拓我国地名研究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地名研究的方法,既包括一般研究方法在地名学中的应用,也包括地名学本身所特有的方法。首先,叙述地名研究特有方法。
1.语言分析法
地名学是研究地名的起源、语词构成、含义、演变、分布规律、读写标准化,以及地名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因而语言分析法是地名研究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地名语源的研究应以地名演变的研究为基础。不弄清地名形式、语音和意义自始至今的演变,不了解地名演变的原因,就难以解释词义。用地名的现代形式和不明系属的其它语言比较,用现代形式解释古代地名,或对地名作个别趣味性的解释,都容易产生错误。地名语源的研究可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在确定地名的语言系属之后,再进行比较研究:
(1)将某一民族语言地名的中心词(通常是地名通名)跟亲属语言或方言有关的词比较,从现代语言的形式,意义方面追溯到古代语言。
(2)在某一语言范围内确定构成地名其它成份的词义,对地名作合理的解释。
例如:广西的“那郎”(横县)、海南省的“那门”(崖县)、“只龙”(乐东县)、“打南”“什南办”(保亭县)等关于“水田”地名的亲属关系,从汉语形式上是很难看得出来的。就“那”“只”“打”“什”的实际语音来说,也有〔na²〕〔ta²〕两种。到底它们是否为同一语族?亲属关系如何?我们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将壮侗语族各语言有关的词进行比较研究,重建其“原始共同语”的形式为*nta,便可知壮侗语族语言的“水田”一词都由*nta演化而来,同出于一个祖先。这就验证了这些地名通名的语言关系。汉语“那”的中古音为*na(奴箇切),上古音为*tai。看来,把壮语和黎语的〔na²〕译为“那”可能属汉语中古音。其它译“只”“什”者,属方言译词。
正确使用历史比较法,要注意:甲、地名词汇的比较只能在亲属语言间进行,不同亲属关系的语言不能进行比较研究。例如,不能拿壮语地名“那”〔na²〕与别的语言的同音词比较,因为它们不是一回事。乙、年代不同或年代模糊的地名之间不能进行比较,因为语言是不断变化的。丙、对词语的判断,应在大量材料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不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孤独材料的对比往往得出错误结论。在比较研究中应找出语言变化的规律。丁、研究词源应熟悉有关语言,否则难免出错。
2.地名制图法
地名制图法是运用地图的方法来研究地名的结构、构成、语词、词级和产生发展的空间分布,将复杂的、隐现的地名规律和特点,用直观的方法呈现在地图上的方法。这一方法直接受益于语言地理学的成果。语言地理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采用编纂方言地图来描写方言的方法。地名制图法包括(1)按不同研究对象分类的各类地名图;(2)按语法特征分类的地名图;(3)按产生的时间分类的地名图;(4)地名层次图;(5)地名读音图;(6)地名通名图等等。在我国,这一方法早在30年代就已运用于我国的地名研究了。我国著名学者徐松石在其《粤江流域人民史》一书中对两广地区的常见地名字作了深入研究,并绘制了“那”“都”“思”“古”“禄”“罗”“云”“黎”等八幅地名集中分布图。并进而得出结论“……壮族地名具有分类密集的现象,例如‘云’字地名集中于广东的南部和广西的东部。……中国的西南各省包括陕南陇右川康湘鄂滇黔两粤,原是古代壮族的大本营。”
3.区域比较方法
区域比较方法是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复杂地名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异同,发现地名本质,从而探寻地名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地名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地名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发现区域地名的特点和规律,而且能为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提供重要的依据。
例如金祖孟先生在《地名通论》(《新中华》〔复刊〕1945,4)一文中对中西地名的差异作了比较研究,列举了五个方面的不同:第一,中文重字形,而西文重读音。因此,中文地名的变化由人为更换,而西文地名的演变系自身变化。长沙一名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因为未加更换,所以始终不变;马德里(Madrld)本作Magerit,虽未加更换,亦变化而成今日拼法。第二,中文稳定,而西文易变。所以,中国的上古地名,大多尚能望文生义,而西方的中古地名,十之九已不辨来源。“长沙”两字同新地名一样的意义明显,而柏林、维也纳的文字与意义,迄今尚异说纷纭。第三,中文地名的结构复杂,而西文地名大多结构简单。“衡阳县”“泰安县”一类地名,在西文可说完全没有。第四,中文地名常能与较少的字数表示丰富的含义。如“衡阳”,虽仅二字,却能表示明确位置。“泰安”,虽仅两字,而客观事实与主观意志兼而有之。此类地名为西文所少有。第五,同一地名,其西文字母数常较中文字为多,西文地名较中文地名为长。在地图上注记地名时,中文地名宜于注点(城镇),而西文地名宜于注线(山河);中文地名易于小区域,而西文地名宜于大区域。
区域比较方法还可以在许多方面进行比较。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
4.地名群方法
所谓地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较为集中分布的地名群体,组成这种地名群体的有关地名,大致具有相近的形成年代、相同的成因、相似的结构、相关的内在联系。因此,地名群较之个体地名往往具有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包含更丰富的地理的、历史的、语言的、社会的、民族的、经济的等诸方面的内容,反映更深层次的有关地名的命名、演变、分布、迁移等规律,因而就具有更高的科学价值。地名群方法,就是以地名群为研究对象的方法。
例如北京大兴县凤河两岸村落密集,联而成带。这里的村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多与山西省的一些古今州县同名,只是在山西省州县名下缀个“营”字而已。例如:长子营、屯留营、赵县营、沁水营、霍州营、大同营、山西营等。类似的情况在顺义县西北部也可见到,从而形成了颇引人注目的地名群。而形成这一地名群的主要原因则是明王朝在永乐年间为了充实北京地区的人口,尽快恢复和发展北京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抗御蒙古统治卷土重来,采取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北京地区移民的政策。最主要的是从山西省向河北平原包括北京地区移民,进行屯田。可以肯定的说,今大兴县东部凤河两岸和顺义县北部是明初安置山西移民屯田的两处重点地区。
研究地名群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和在更透彻的深度上,揭示出地名所固有的科学价值。它能为地方历史、语言、地理、社会及文化许多方面提供极有力的证据。这是研究个体地名难以收到的效果。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