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地名的命名总是有它的由来和含义的,也总是与当地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的。因此,地名的称 谓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作为历史产物的地名,根据 “名从主人”的国际惯例,往往是确认领土主权归属的一个重要标志。无怪当今世界上凡两国存在领土争议的地方,不同国家会有各自不同的叫法:如南美洲东南有一群岛为阿根廷与英国争议地,阿根廷名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其东西两大岛屿及其首府分别称为“索莱达岛”、“大马尔维纳岛”和“阿根廷港”;而英语名称为“福克兰群岛”,其东西两大岛屿及其首府分别称为“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和“斯坦利港”。而韩日两国在日本海有一归属争议的岛屿,韩国方面称“独岛”, 而日本方面则称“竹岛”。由于地名名称及其拼写起了争议双方领土主权归属的佐证作用,为此,在全球领土争议地区的地名,双方普遍存在着不同的名称或各自不同的书写形式。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6个民族几千年来就世世代代劳动、生息和繁衍在这一版图上。居住在这一地区的我国56个民族的先民们在从事严峻生产活动的同时,为了相互交往和生产斗争的需要,对其居民聚落及其周围的自然地理实体——山脉、 河川、港湾予以一一命名。从我国丰富的地图和文献资料中,记载了各兄弟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它反映了各兄弟民族活动的分布范围,从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领土的隶属关系。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南部、喀拉昆仑山和昆仑山之间的阿克赛钦地区这一名称源于维吾尔语,意为“白石滩”。中印边境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地区其地名都以藏语和门巴语命名,把“河流”称为“曲”,如“娘江曲”;把“山口”称为“拉”,如 “色拉”;把“地方”称为“隅”,如“门隅”、“洛隅”;把相当于县一级行政区划称为“宗”,如“中隔宗”、“德让宗”等等。上述维吾尔语、藏语和门巴语地名分布的地区,反映了它是维吾尔语、藏语和门巴语族活动的分布范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领土范围历来是属于中国管辖的版图。钓鱼岛列岛是中国最早发现的, 并且从明朝开始就已列入了中国的版图之内。有关钓鱼岛、黄尾屿 、赤尾屿等岛屿名称记载于1532年《使琉球录》一书中。
钓鱼岛列岛
反之,钓鱼岛列岛,日本称之为尖阁列岛,大概是在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由冲绳县师范学校的教师黑岩恒命名的。尖阁列岛比钓鱼岛名称出现整整晚500年。而日本提出的尖阁列岛名称实际上也是个舶来货,据考是从英文名Pinnacle Islands译为日文“尖阁列岛”的。1845年英国“萨马兰”号军舰进入该海域看到钓鱼岛东侧礁石形状酷似基督教堂顶部小尖顶,故命名为Pinnacle Island。50多年后,黑岩恒才根据英语名称译为尖阁列岛。而钓鱼岛,日本人根据日语动词置后的构词习惯改为鱼钓岛,岛名意思和中文完全一样。为此,按照传统国际法的规定,由于中国最早发现,并予以命名且实行连续有效的管辖,钓鱼岛列岛无可争议地应归属中国。
正由于地名历来被认为是确认领土主权归属的重要标志,为此,当一国侵占邻国或他国领土时,一般情况下都会用该国语言的地名去取代被占领国原来的地名,以掩饰占领者的侵略行径。历史上的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140万平方公里原属于中国的版图,我国各族人民在这一广袤土地上用满语、汉语、赫哲语和乌德海语命名大量居民点、河流、山脉以及海湾。在这些地名中,较著名的有海兰泡、伯力、海参崴等。我国人民命名的小居民点、小河流名则在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以东地区更是俯拾皆是,举不胜举。
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传统地名是生活在这一地区我国各族人民长期在这里进行生产活动和对当地大自然认识的结果。只是由于19世纪中叶沙俄的入侵才使这一地区地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 黑龙江流域没有一个以俄语命名的地名。然而由于1858年、1860年沙皇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去了这14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山河,划入俄国版图。俄国在此到处设置军事哨所,并以俄语名称篡改传统的中国地名。沙皇俄国为了吹捧殖民扩张活动所取得的功绩,往往采取以沙俄殖民活动探险家、先驱者、军官以及其主子沙皇的姓氏来篡改中国已有的传统地理名称;或者以俄语命地名为殖民扩张活动歌功颂德。如将海兰泡更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把伯力更名为哈巴罗夫斯克;把海参崴更名为符拉迪沃托克;为纪念彼得大帝,将塔阳鄂萨哈湾更名为彼得大帝湾;为纪念沙皇尼古拉一世将庙街更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这一版图上许多地名的改变是沙皇俄国侵占中国土地的铁证。
回顾20世纪70年代,中苏两国在乌苏里江边境由于苏方的挑衅曾一度发生了举世瞩目的珍宝岛事件。其后前苏联企图以更改滨海边疆区的汉语、满语地名来掩盖沙皇俄国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真实。为此,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72年12月26日颁布法令以俄语名称更改了7个残存的以满语、汉语命名的城镇和河名:居民点野猪河(Tetyukhe)更名为达利涅戈尔斯克 (Dalnegorsk),俄语意为“遥远的山城 ”;野猪河码头(Tetyukhe Pristan´)更名为鲁德纳亚码头(Rudnaya Pristan´),河名野猪河(Tetyukhe)更名为鲁德纳亚河(Rudnaya) ;刀兵河 (Dao-Bin-Khe)更名为阿尔谢尼耶夫卡河(Arsen´yeka);西南岔(Sinantsa)更名为切列姆沙内(Cheremshany);在满语中意为“山羊”的伊曼(Iman),更名为达利涅列钦斯克(Dal´nerechensk),俄语意为“遥远的河城”;满语意为“边界”的苏城(suchan),更名为游击队员城 (Parizansk)。
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历来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国人民早在公元前2世纪时,已发现了南沙群岛,即在西汉时期已有在涨海(即今南海)航路进行贸易的商路,已知有珊瑚礁和珊瑚洲。公元2世纪初,政府已巡视这一带水域(见《太平御览》卷六十引谢承《后汉书》),公元3世纪已记载珊瑚洲在南海中,由珊瑚礁所成。长期以来勤劳的中国人民和历代政府对南沙群岛进行了开发和管辖。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沙群岛是我国领土的事实并不存在异议。
但随着人们渐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以及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蕴藏着丰富油、汽、矿藏、水产等资源的发现,越南、菲律宾、马来 西亚和文莱等国对我南海部分海域、 南沙群岛的全部或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1970年菲律宾首先侵占我南沙群岛中的马欢等6岛1洲1礁,1979年2月菲律宾总统发布第1536号总统令, 宣布这些岛屿属菲律宾所有,并将其称之为“卡拉延群岛”,并设立“卡拉延市 ”。1978年,越南正式声明对我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称我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是越南的黄沙群岛、长沙群岛。1979年9月又发表了题为“越南对黄沙和长沙两群岛主权”的白皮书。1973年越南又派兵侵占南威岛等27个岛礁,成为侵占我南沙群岛最多的国家。1977-1986年马来西亚也出兵抢占了弹丸岛等10多个岛礁。目前除我控制的6个岛礁和我国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其余44个岛、礁分别被越、菲、马来西亚占据,其中越南更是提出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的国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不仅将南沙群岛的有关岛礁非法地划入其版图,而且公然无视中国政府颁布的标准岛礁名称,用入侵者国家语言名称来篡改中国名称。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越南出版的地图上看到南沙群岛所有岛礁名称全部用越南语重新命名,以篡改中国政府1983年公布的标准名称。如南威岛改为“长沙岛”、费信岛改为“平原岛”、马欢岛改为“永远岛”、中业岛改为“铁峙岛”、景宏岛改为“生存岛”、北子岛改为“东双子岛”、南子岛改为“西双子岛”等等。一个国家在其出版的地图上竟敢公然更改另一个国家某一地区全部岛礁名称,这在国际上也是空前的。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