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对地名文化尤为重视,并将之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我国民政部如此描述这种类型的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记录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文化资源。”当前对“洋地名”泛滥的集中批判,更是将地名文化研究推上热点,本文则从文化自信角度对地名文化建设的路径作一探讨。
一、文化自信与地名文化
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则对“三个自信”做了“创造性的拓展”,明确提出“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将原来的政治层面的“三个自信”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层面,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四个自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这一思想“最重要、最鲜明的关键词、高频词”之一。在“四个自信”的逻辑体系中,“文化自信”作为原有“三个自信”的新增内容,尤受关注,也是将文化自信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而语言文字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产生文化自信最基础最核心的东西,地名作为一种典型的语言符号,其承载的正是一个地方对千年文明的传承、接续和发展。
通俗地说,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有学者指出,文化自信的内核和承续谱系由三部分构成,即“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代表着文化自信所指向的文化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三个向度,体现出文化自信本身即具有传承性和发展性。而现在的问题是,社会上充斥着对传统文化的摒弃,对革命文化的回避,以及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迷失等不良现象。如果将地名文化做一个观测点,来“解剖麻雀”,也不乏存在这样的问题。
地名素有“凝固的自传”之说,一地之名往往是对当地文化的历史积淀,饱含着地域历史掌故,呼应着周围的地理特征,一个地名未尝不是一部史诗。如此,地名文化即是由以语言文字表征的符号出发,内蕴一地的历史、人文、地理及其风土人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亦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发展。如今,国家日渐重视地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将之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特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越来越关注地名文化的整治。遗产被认为是来自历史积淀,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坏,便不可复得,其损失难以估量,破坏遗产,即是丢掉历史文化。因地名文化体现着对传统文化的接续及其对现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也同样被认为是文化自信的组成部分。
2016年2月,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发布《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国地名普查组发〔2016〕1号),开始集中治理地名中的“土、洋、怪、重”现象,尤以治理日渐泛滥的“洋地名”为要。这一举措即是从文化自信角度出发的,针对反映在地名上的崇洋媚外、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通过治理“洋地名”来重拾地名的文化意蕴,提升文化认同感的做法。
二、体现文化不自信的“洋地名”泛滥现象
单士兵指出:“地名是一种文化符号,包含着特定的公共信息,蕴含着相应的文化形态,是历史和文化的记忆。”而当前地方名称乱象纷呈:一是地名商业性冠名现象频现,很多地方的更名不惜割断历史传承、舍弃文化遗产,而为了一时的发展需要更名为带有浓厚商业味的名称,如当年的徽州改名为黄山市惹发的争议;二是一地多名、一名多地等地名设定中的非规范性行为,此类现象的出现多因热衷于采用高大上,以及所谓洋派的名称而产生重名、复名现象;三是地名的欧化和洋化现象,也就是“洋地名”的泛滥。当前尤以第三种为甚,体现出典型的文化不自信心态,已引发社会的广泛批评。
“洋地名”泛滥让地名文化这种曾经美好的“记忆”越来越带有“现实态”的功利色彩,引领着审美的粗鄙化潮流,以致引发公众的反感。在我国的各个城市,先是大城市,后则是中小城市甚至历史文化古城,各个商业圈都热衷于使用“洋地名”来命名各类地名,如以“玛格丽特”“莱茵河畔”“托斯卡纳”“格林小镇”等命名的大厦楼盘等比比皆是。这些“洋地名”一个比一个洋气,似乎追赶的是一种时尚,吸引大众的眼球。各色“洋地名”普遍带有强烈的商业色彩,是市场经济形态的产物,亦是当前不正常的社会文化心态的折射。
针对“洋地名”泛滥的治理,当前达成的共识是重拾地名的传统性,恢复地名的文化传统,使之具有中国特色,即“恢复传统”是当前学者对地名乱象开出来的比较一致的药方,如张枫逸认为禁用洋地名是文化回归的必然。不过这种乱象自然是社会经济发展体现出的文化心理畸形,但也不得不承认也是文化接触的产物,其存在有其一定的必然性。我们谈文化自信,就应该承认其含有传承性和包容性两方面,而不能一味地以文化自信之名来施加强势的行政干预,以希冀一夜之间达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效果。
何一曾围绕不同阶段对中国固有文化价值自信和本位信念的不同表现,从思想要素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自信现象区分为四类,即“盲目的自信、犹豫的自信、庸俗的自信和理性的自信”。我们提文化自信,不应该盲目化、死板化与庸俗化,更应该体现出一种理性的自信。具体到地名文化,“洋地名”的出现一方面是文化接触的结果,是文化多元化的表现,对其我们不能一刀切地摒弃一切非华夏文化的元素;另一方面,更不能放任不规范、不和谐的“洋地名”乱行其道,重在“治理”而非“禁止”。
“洋地名”无论是任其频出还是禁止,都彰显了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文化的传承不仅要表现在保护,也要表现在创新,创新就必然有新元素的加入和包容。当前政府治理“洋地名”等地名乱象,对于这种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形成的、带有强烈的商业色彩的地名命名现象的治理,希冀采取“一刀切”的行政规制在短期内完成地名文化建设问题,显然存在较大困难。而允许多样化的存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则是尊重地名文化发展的本身规律,让其在自然竞争中优胜劣汰渐成定名主流趋势,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治理“洋地名”时,我们应该找出地名文化建设的多元路径。
三、传承性与国际化:地名文化建设的多元路径
当前的地名治理方向一致转向对地名命名的文化传承性方向,有矫枉过正之嫌。因语言文字的使用不但需要继承和传承,更需要发展,否则便会缺失其创造力而黯淡许多。通过治理“洋地名”来重拾地名的文化意蕴、提升文化自信自有其必要性,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地名命名上也不必强求一致,唯其滥觞而不可因噎废食,因此应当要允许有遵循国务院基本规定前提下的多元化的合理存在。学术界也应改变整齐划一的“传统文化”单一性研究取向,只要在规范的前提下,可采取“多元化发展”的治理路径。
其一,官定行政区划地名的“文化传承”路径,主要面向市、县、乡(镇)、村(街道)等行政区划层次地名。事实也证明,当前的“洋地名”泛滥现象尚未波及到这些行政区划地名,那么这些地名走“文化传承”路径当无争议。一是国家对于地方更名应该严加控制,加强审核,要特别注重地名的文化接续,而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需要。如在当前的合乡并村工作中,会涉及到多地村名如何合成一个新名称的问题。现多采用原行政乡村各取一字的简单粗暴方式,以照顾各方情绪。其实,假若从历史传承上寻找灵感未尝不可。如现在的村落或乡镇几经变迁,在历史上因地理布局原因其实本来就是一个地方。
因此,从今至古上溯到一定的历史时期,多数能够寻找到一个涵盖性的名称,且能很好地将已经丢失和遗忘的历史重拾起来,借此还能起到寻找到一地的文化之根的目的。而针对一些旅游城市,因地方有一名山大川或名胜古迹,而不惜以山川河流或历史名人为当地命名的方式,以迎合旅游市场的更名行为,政府在做地名核定时应慎之又慎,以免迎合了现实而遗留了历史也丢掉了未来。对于一些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而被人为替换和更改的地名,如当前普遍存在的胜利村、和平村等,应该允许其追寻原有古村落名,以强化村落之间的辨识度。
其二,明显市场化取向地名的“国际化”路径,即对于行政区划之外的商业性住宅用地等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赋予拥有者一定的定名自主权,允许其走与国际接轨的路径。这些其实正是“洋地名”泛滥的重灾区。但因其本身是商业性行为,含有市场竞争的逻辑在。那么,“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一切交由市场机制来评判。如一定时期内各地楼堂馆所都热衷于取一个洋气的名称,自然是因市场在这一时期内做出了这一选择。那么当文化自信真正树立起来了,传统文化回归,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了引领作用,市场也会选择重回传统、归于中国风。当然,政府在这一方面也可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引导楼盘商业中心等采用本土化的地名。试想当各地最好的住宅区、商业区、休闲区,都以“雍华府”“蜀熙楼”“庐阳城”等为名时,那么玛格丽特、东方威尼斯还会有市场吗,还会成为争相追捧的对象吗?
其三,约定俗成性地名的“通俗化”路径,即对于那些出于便利和长期因习惯而形成的地名可以按照民众习惯来定名,讲求实用、避免混淆和别解。地名如人名,是用来识别和记忆的,实用性才是其最首要的属性。雅是文化,俗也未尝不是好的文化。因此,对于那些行政区划名以外的小地名,如一些街中小巷、村中道路、门前山河,这些本无名,都是当地人沿袭下来的名称,也许“土得掉渣”,或者不知所云,但作为一种识别的方式,也无需太强求其一定要古色古香,更需要尊重当地习俗,以便利生活为要。
如此,在政府规范、市场选择、约定俗成三途并进,在地名文化的建设及其传承上各尊其序,不强求整齐划一,走一多元治理的路径。地名文化既是文化自信的组成部分,更受文化自信的影响。如本土先进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进而影响市场机制,“洋地名”的泛滥,急功近利的商业性更名行为自然也会回归理性。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