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试析地名的现代功能

网址: 日期:2023-09-07

常州龙成.jpg


现代地名是人类通过语言文字对地理实体的标记。在古代,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不断频繁化,人们为了交往的方便,就用不同形式的各种标志来区别不同的地理实体和方位,这样,地名就产生了,并且首先发挥了它在社会交往中的指位作用。后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地名所包涵的内容不断地丰富,对社会的功效不断增大,但是它的主要社会功能还是在于确定地物方位的指位作用。到了近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地名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础信息,起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地名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各行各业,本文就地名的现代功能,作一剖析,提一点浅见,求教于识者。

 

一、地名是信息的载体和传输的工具

 

现代社会是一片信息的海洋,无论团体或个人,每时每刻都要接收和传播许许多多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但是,人们在接收这些信息时,都要与地名发生联系,任何信息都具有定位性,而这种定位,就要靠地名来实现。当人们获得一个不管是什么领域里的信息,首先就要考虑这个信息来自哪里,将被传输到哪里去等等,这些都是要用地名来描述的。例如:经办一次交流访问,首先要明确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哪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访问,这就需要用国家名称或地名来描述。其次,交流的内容涉及到的各种信息,都被赋予在不同层次的地名上。所以,信息是在地名这个载体上传输和交流的,同时,作为一个地名,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名称,它包涵着这个地理实体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例如:“南京市”这个地名,它负载着南京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交通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可见,在信息时代,作为基础信息的地名,在人类社会的信息传输和交流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地名所载信息的特点

 

地名所载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涉及范围很广。一般可分为历史的和现实的。例如:“上海市”这个地名,它隐含着历史上的上海的地理环境、沿革、经济、文化、科技、民俗等各领域的情况,也反映着目前上海以上各方面信息状况。但是,地名反映的这些信息,大都不会是外显的,是比较抽象的地名信息,即为地名的内隐信息。而地名文字本身,只是突出反映了这一地理实体众多信息中的个别信息或特色信息,是全息信息的一部分,可见,通过地名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地名的外显信息。这是由地名产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所决定的,例如在山区和丘陵区,其地形地物特点、地形上的制约关系、自然景观等是地理实体信息,具有规律性。但是,具体到某一地名的产生,却有很大的偶然性。如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多是历史上此地居住过有财有势有名的人物,或是开荒占草的老住户,假如当初这个人不姓张而姓李,那么显而易见,这个屯子就不会称“张家屯”,而叫“李家屯”了。再以地理特点,古代传说,风物古迹命名的地名来说,假如不是以此地的山,而是以此地的水;不是取这一传说,而是采另一个传说;不是标这一风物,而是采另一风物;不是古迹的内容,而是古迹的外表,那么命名的结果就不同了。可见,地名的内隐信息是必然的,内隐信息转化成外显信息是偶然的,只是众多内隐信息的部分信息偶然地转化成了外显信息。例如:“温州市”这个地名,专名部分是取“气候比较温暖”之意,故名;通名是“市”,揭示了温州市是个城市。专名突出反映了温州市的气候方面的信息;通名反映了温州市现代的行政级别和聚落特征,这是现实的信息。而温州市的其它信息,都是以隐含的方式载在地名上。谈到地名的现代功能,虽然是指地名负载的全部信息对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功效,即包括内隐信息和外显信息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但重点是地名的外显信息对现代社会的功能,即地名用字本身所携带信息对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功效。

 

三、地名在现代社会的效能

 

地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媒介,通过地名的内隐信息和外显信息,使地理实体在人们的头脑中清晰化,给人类社会活动提供方便,尤其是它的外显信息,在传输信息方面,更直接一些。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外显信息更突出地显示其在现代社会里的重大功效,下面就以其外显信息的现代功能为中心,作几点具体分析。

 

1、地名在政权建设中的效能

 

地名是信息的载体,它不仅记载了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兴衰、语言的变化,而且也反映了朝代的更替、政权的变革及民族之间相互依赖和友好交往的史实。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政权,在国家政权建设中都离不开地名,它对建设国家、建立行政体制、巩固国家和发展国家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行政区划中的名称,几乎与人类社会活动各方面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自从国家产生以来,任何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国家政权的建设,总是在极力强化自己的政权,不断对国家的行政区域的划分及其名称,进行不断改革或变动,以便更好地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事业等发展情况,建立若干行政区域,不论其管辖的范围大小,都有自己的名称,成为与方方面面发生交往,取得联系,借以识别的标志。所以,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每个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行政区划方面的命名、更名,即重视地名的外显信息。从地名的发展史看,可以说各级行政区划方面的命名,是巩固国家政权建设和加强行政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每个统治阶级在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新的政区、新建立一个省、一个州、一个市、一个县,乃至一个乡政权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给这个新的国家起个国号,给各级新的政权命名什么名称,以便用国号或名称,与国内外发生交往,取得联系。例如在辽宁地区,在三年解放战争中,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先后建立过辽宁省、安东省、辽南行署区、辽北省、辽吉行署区、热河省、辽西省、辽东省等行政区划,这些行政区划的变动和名称的变化涉及到了许多市、县的归属变化,这些都对发展和巩固辽宁地区的政权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地名对巩固和发展地区政权是非常重要的。

 

2、地名在经济建设中的效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深入,地名工作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信息已作为独立的一种“产业”成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部门;地名作为信息的载体,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济信息。

 

就拿我国集镇来说,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集镇形成的历史相当久远,分布十分广泛。这些众多的集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末端实体,是沟通城乡经济网络的节点,也是我国农村城镇化的依托,地位非常重要。近来,随着城乡商品经济和农业生产的科学水平迅速发展,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分离出来,进入小集镇,做工、经商,从事各种服务业。集镇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突飞猛进。通过地名工作系统地收集有关集镇的各方面资料,为系统地、科学地考察集镇的经济诸要素,进而确定大小集镇的发展规模,制订集镇建设规划,为促进集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再如“土特产”,它是在特定地区生产的具有独特性质的产品,“土”是与产地的名称分不开的,“特”是指“独此一家,足以扬名”的性质,历来地名与土特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各地都有众多著名的土特产品。以河南省为例,就有许昌的烤烟、信阳毛尖、永城辣椒、开封韭菜、道口烧鸡、神垕钧瓷、洛阳唐三彩、南阳玉雕等等。这些地名本身已经带上了当地土特产信息,久享盛名,从而促进土特产品在国内外贸易中打开销路,挤入国际市场。因此,土特产对我们扩大出口,争取外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1).jpg

洛阳唐三彩

 

2(1).jpg

南阳玉雕

 

总之,地名信息与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对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3、地名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地位

 

地名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所起的名称,是地理实体信息的载体,它是历史的产物,负载着当地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许多信息,从研究地名入手,来研究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能寻找更多的证据。

 

地名在语言大家庭中是一个特殊成员,它较语言的其它组成部分有较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因而也就保留了一些语言的本来面目。这为研究一个地方原始先民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例如在扬州一带,有人认为其原始先民为古百越人,在周秦时代使用吴越方言,从地名中发现的古越语残迹可以佐证。据《江苏六十一县志·泰县》记载:“西北有罗浮山”,使用“罗浮山”命名的山,不仅泰县有,广东、广西、浙江也有,两广和浙江共有七座被称为“罗浮山”的山,这种重名现象说明扬州一带的原始先民与两广、浙江的原始先民是同一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而且对山脉的命名习惯也相同。两广、浙江有原始先民古越人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另外,在扬州一带有不少水码头的地名以“步(埠)”字或“浦”字命名,如江都的浦头,宝应的黄浦、六合的瓜步、邗江的瓜洲步等。周振鹤、游汝杰先生认为,“步”和“浦”这两个字是出于古越语的同一个词,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浦”字地名只出现在南方,即百越人居住的地区。这些根据当地地名信息来推断历史上的原始先民,是很有科学性的,充分显示了地名的历史价值。

 

3.jpg

广东罗浮山


历史上经常有人口的迁徙,即移民。通过对侨置地名所载的信息进行研究,就可以抓住历史移民的踪迹。如靖江县有个如皋圩、泰兴县有个广陵镇、邗江县新坝乡有六圩、李典、嘶马,这些地名分别和县、乡名相同;考其居民来源,则分别由如皋县,历史上的广陵县,六圩乡、李典乡,嘶马乡迁入。移民迁入新地后,往往由于姓氏在这一地区较为罕见,而被认为是“野”姓,久而久之,他们的居住地便冠以“野”字而命名,如靖江县的野姓圩、高邮县的野戴、野吴等。

 

地名是一种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许多文化成份,这些包含在地名中的文化痕迹,就是地名所载的文化信息,它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可靠证据。例如:传说汶川县是禹王出生的故乡,留存有许多歌颂他的地名,如禹碑岭、涂禹山、禹庙、禹祠等汉语地名,这些保留下来的地名,是对禹王业迹的歌颂,是对中华民族古文化的继承。

 

4、通过地名对地理环境的研究

 

地名与一个地域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众所周知的,地名往往受其影响和制约,并把这种影响和制约的信息负载在地名上,形成地名的外显信息,因而这些地名就象无形化石一样,把当时的某些地理环境状况保存下来,传诸后世,为现代地理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

 

水文是地理环境的一大要素,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水,所以从古到今,产生了许许多多与水文有关的和反映水文景观的地名。这些地名携带的水文信息,对研究水文景观的演化和发展很有价值。尤其是在我国南方水乡地区,河流、湖泊很多,地名所反映的这方面信息更多,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常见的地名用字有:江、海、河、滘、涌、水、溪、沥、湖、塘、潭、函、埗、湾、洲、沙等。地名如:龙江、隔海、河清、叠滘、麻涌、水藤、沙溪、横沥、范湖、清塘、潭洲、函涌、海心沙。在这些地名用字和地名中,所带着的水文信息,就是对当地水文环境的反映。

 

地理环境的地貌因素与地名的关系更大,大部分地名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当地的地貌信息,通过对这些地名的研究,可以为古地貌研究寻找有价值的证据。如我国南方地区,反映山丘地貌的地名较多较早,通常以山、岭、岗、顶、髻等字组成,如越香山、长岭、葫芦岗、牛头顶、亚婆髻等,这些地名虽然通名部分的含义也有微细的差别,但多少能反映不同的山体地貌。在边缘山地和丘陵地带多谷地,人们选择谷地为聚落或从事耕作,这些地方就称为“坑”,地名如深坑、古坑等;有的称山间谷地为洞,如黄洞、洞田。在丘陵边缘及平原地区,有些村落是建在平坦场地或开阔草地上的,当地称之为“坪”和“㘵”,地名如坪山、鱼㘵等。综上,通过对地名用字和地名分布进行研究,挖掘出地名所携带的地貌信息,找出规律性,对于地貌研究很有帮助。

  

四、如何增强地名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

 

地名最基础的信息功能就是媒介功能,即作为社会交往的“中介物”。媒介功能实际上属于地名的外显信息。要增强地名的现代功能,就是要提高使用地名交往的效率,更好地方便群众。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命名要标准。在命名时要严格按照地名标准化原则,对地名词的读音、字形和词义都要慎重斟酌,避免使用方言字、异读字、生僻字等等,命名的地名要易读、易写、易记忆;同时,地名所反映的地理实体的某一方面的信息,要准确无误、要科学合理。其次,更名要稳妥。地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稳定性最强的地名,就是最有群众基础的地名,也是最便于流通、人们很乐意接受的地名,当然它的媒介作用效果也就更显著些,因而对于较有生命力的地名,不能随意更改,要慎重考虑。再次,体现时代性。地名是时代的标志,这是因为它带着时代的信息,故在命名或更名时,需尽可能适当地突出地名的时代信息,其重点是反映时代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繁荣程度的信息,通过地名外显信息体现出来,使人们一目了然,便于现代信息的传输,更好发挥地名的媒介作用。最后,要经常地管理。为了提高媒介效率,须实现地名标准化和译写规范化,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地名国际标准化,这些都应从加强地名管理入手,要全面调查,把遥远地区和无人居住地区的许多自然地理名称深入查清,对存在的重名、多名、一名多写、一名多译等问题要合理解决。总之,只有严格地对地名实行标准化管理,才能使地名更好地为人们的交流充当媒介。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地名携带的外显信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须对地名所负载的内隐信息进行挖掘整理,服务于社会。首先,要丰富地名的外显信息。地名的外显信息存在于地名本身,所以在命名或更名时,尽可能地使地理实体的信息量在地名文字上多反映一些,或者取目前社会上最关注的信息,或者是最能体现地理实体本质特色的信息,通过外显信息反映出来,做到地名用字精简而内涵丰富,从而提高地名的信息功能和学术研究价值。其次,整理地名的内隐信息。地名是地理实体的全息信息的载体,这些信息多是隐含的,是不能通过地名本身全都反映出来的,但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把诸如地理实体的历史面貌,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交通及其地名的来历的演变等各方面的信息,调查整理出来,然后,应用现代电子计算机手段,建立地名数据库,对地名进行系统整理,随时调用地名内隐信息,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从而使地名的内隐信息得到高效率利用,充分发挥地名的现代功能。

 

由上述可见,地名在现代社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地名现代功能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科学地开发地名现代功能,对更有效地处理地名的命名与更名,地名调查和建档、地名编研以及区域综合开发和研究等具体工作,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笔谈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