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奔牛闸 ·
宋·杨万里
春雨未多河未涨,闸官惜水如金样。
聚船久住下河湾,等待船齐不教放。
忽然三板两板开,惊雷一声飞雪堆。
众船遏水水不去,船底怒涛跳出来。
下河半篙水欲满,上河两平势差缓。
一行二十四楼船,相随过闸如鱼贯。
·总述·
“汉时,有金牛出山东石池,至曲阿,人栅断其道,牛因骤奔,故名”——南宋咸淳《毗陵志》记载的这段神话,为常州奔牛古镇蒙上一层传奇色彩。这座依偎在京杭大运河畔的千年名镇,自西汉得名至今已历2100余年沧桑,既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发祥地,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邑西巨镇”的漕运咽喉。
大运河在此蜿蜒11.6公里,自春秋吴王夫差开凿江南运河始,奔牛便以“通江第一河口”的战略地位载入史册。隋唐时期舟楫穿行、商贾云集,三里长街茶坊酒肆林立,碾坊铁铺昼夜不息,将这座水陆要冲推上江南商埠的巅峰。宋代陆游笔下的“苏常熟,天下足”,明清《康熙南巡图》中的市井繁华,皆印证着运河与古镇共生的辉煌。即便历经战火洗礼,青石板路上仍镌刻着陈圆圆故里的绮丽传奇、刘国钧布庄的创业史诗,以及万缘桥“美人靠”间流淌的市井烟火。
如今漫步运河畔,清代“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的斑驳砖墙与民国咖啡馆的雕花窗棂相映成趣,健身步道旁的古码头仍泊着运输钢材的货轮——这条承载过苏东坡“仰看古堰横奔牛”慨叹的母亲河,正以三级航道的新姿串联起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让千年古镇在生态廊道与“民国风情街”的复兴中,续写着新时代的运河篇章。
图1 王翚等描绘的清代宫廷画卷《康熙南巡图》第六卷常州奔牛镇(来源:网络)
壹·地理位置概述·
图2 奔牛古镇区位图(来源:作者自绘)
奔牛古镇位于中国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西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京杭大运河与孟河(老孟河)交汇处,是常州西部的历史名镇和重要水陆枢纽。其地理坐标大致为北纬31°55′,东经119°45′,东接常州市区,西邻丹阳市,北依长江,南连金坛区。奔牛古镇依托运河与长江黄金水道,自古为常州西部门户,兼具历史底蕴与地理交通优势。
古镇因水运而兴,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是漕运、商旅往来的繁华码头。周边地势平坦,属太湖平原水网地带,河渠纵横,农田密布,兼具江南水乡与运河城镇的特色。现代交通体系中,沪蓉高速(G42)、常合高速(S38)及新长铁路等干线途经附近,进一步强化了其连接苏南、苏北的节点地位。
贰·古镇历史沿革·
图3 奔牛古镇历史沿革图(来源:作者自绘)
奔牛古镇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早期属吴越之地,后归楚,因地处长江下游水网密布之处,逐渐形成聚落。汉代隶属毗陵县(今常州),成为区域性的水路交通节点。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江南运河的初步开凿,奔牛作为水运中转站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得名传说亦多源于此时,如“金牛夜奔”的神话虽无确切文献佐证,却为古镇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隋唐时期是奔牛发展的重要阶段。隋大业六年(610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奔牛因其地理位置被设为官方驿站(“奔牛堰”),并修筑水闸以调控漕运,正式成为国家漕运体系的关键一环。唐代设“奔牛坊”,隶属常州晋陵县,依托运河的便利,逐渐发展为常州西部的粮食、丝绸集散中心,商旅往来频繁。两宋时期,运河闸口屡经修缮,成为连接江南与中原的重要枢纽。北宋文豪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多次途经常州,民间传说其曾驻足题咏,虽无直接证据,却反映了奔牛在文人墨客心中的文化地位。南宋时,因临近都城临安(今杭州),奔牛更成为军事后勤要地,进一步提升了其战略价值。
元明清三代,奔牛步入商业与文化繁荣期。元代设“奔牛务”,专司漕粮税收与运河维护,码头规模扩大,四方商贾汇聚。明代时,奔牛划归武进县,沿运河形成繁华的“三里长街”,店铺林立,寺观众多,万缘桥、能仁寺等建筑相继落成,佛教文化与市井生活交融,抗倭名将唐顺之亦曾在此驻防。清代康乾盛世时期,奔牛作为常州府西部第一大镇,迎来鼎盛阶段,康熙、乾隆南巡时多次经此,方志记载其“市廛辐辏,舟楫络绎”。彼时,古镇以米市、木业、染坊著称,每逢节庆便举办盛大的“奔牛赛会”,成为苏南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然而,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奔牛因战火遭受重创,部分古建筑毁于兵燹,繁华暂告衰落。
近代以来,奔牛经历了从传统水运枢纽向现代交通节点的转型。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设奔牛站,铁路运输部分取代了运河功能,但古镇仍保留区域物流中心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奔牛遭遇日军轰炸,古迹再受损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运河航运的式微,古镇逐渐转向农业与乡镇工业发展,传统街巷风貌因现代化建设而有所改变。进入21世纪,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奔牛被列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更使其成为常州段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当地政府修复万缘桥、运河码头等遗迹,挖掘“奔牛赛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推动文旅融合,力图重现古镇的运河文化与江南水乡韵味。
叁·古镇风景名胜——运河滋养的千年风华·
奔牛闸:千年运河的“水位调节器”
图4 季全保《奔牛闸诗意图》(来源:参考文献[2])
作为大运河水利工程的巅峰之作,奔牛闸自南朝始建便承担着“扼江淮之咽喉,调南北之水位”的战略功能。苏轼途经时惊叹“仰看古堰横奔牛”,陆游在《重修奔牛闸记》中详述其“蓄清刷黄”原理:通过闸门启闭调节运河与长江水位差,既保障漕船通行,又防止泥沙淤积。明代王㒜《重建奔牛闸记》记载,该闸采用“龙骨车”式叠梁闸门,以松木为框架、铁链为牵引,开创了复合型水闸的先河。据考证,奔牛闸在1500年间历经15次重大修缮,仅南宋时期便耗银二十万两、征民夫三万人次,其遗址出土的带铭文闸石,揭示了宋元时期“分段责任制”的工程管理模式。尽管闸体已湮没于历史,但其开创的“以闸代堰”技术体系,为当代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重要借鉴。
仁惠观与洗心池:涤荡心灵的千年道场
图5 洗心池(来源: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位于南观村的仁惠观,是古镇信仰与自然交融的见证。观内的洗心池自宋代便闻名遐迩,池水清冽如镜,相传可“涤尽世间烦恼”。池畔一株古银杏树,树围需数人合抱,枝叶参天,被当地人视为“神树”,其根系与池水相生,形成“水木共生”的奇观。每逢深秋,金叶纷落于池面,宛如铺就一条通往灵境的禅意小径。据《奔牛镇志》记载,明代文人谢应芳曾在此结庐著书,以池水研墨,留下“洗心即洗笔,墨香透古今”的诗句。如今的仁惠观虽历经修缮,仍保留着宋代建筑风格的斗拱飞檐,与池畔古树共同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画卷。
奔牛古镇老街:凝固时光的市井长廊
图6 奔牛老街区域范围(来源:参考文献[2])
呈“7”字型蜿蜒的奔牛老街,全长1.3公里,是江南运河沿岸保存最完整的民国风貌街区之一。东街的青砖骑楼间,矗立着20世纪“中国人民银行”旧址,斑驳的砖墙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标语清晰可辨;中街39号的惠琴服装店,曾是纺织巨子刘国钧初涉商海的布庄,其“前店后坊”格局完整展现了民国商业建筑的特色。
西街则弥漫着更浓郁的烟火气:春光饭店的搪瓷盆盛着四十年未变的豆腐汤香气,改建自米厂的奔牛公园内,50米高的旧烟囱与健身步道形成时空对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万缘桥,这座跨老孟河的花岗岩古桥,不仅以40米跨度位列常州古桥之冠,更以桥顶南北两侧3米长的“美人靠”石椅独树一帜。冬日飞雪时,斜刻于石阶的菱形凹槽防滑设计,彰显着宋代工匠“以人为本”的营造智慧。
新生与传承:古今交融的文旅地标
图7 季全保图《江南运河第一河口》(来源: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在古镇保护与开发中,奔牛创新性地将历史遗存转化为文化IP。依托运河生态廊道建设的民国风情街,复原了麻糕桶炉、老式茶馆等传统业态;能仁寺异地重建后,晨钟暮鼓与健身广场的律动交响;而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奔牛公园,既保留伯牙桥、知音亭等典故载体,又引入现代文体设施。更具深意的是,古镇将“四改三”航道工程与文脉保护结合——三级航道旁的古码头仍在装卸钢材,清代粮仓遗址上崛起物流产业园,恰如《江南运河第一河口》中的漕运盛景在数字经济时代重焕生机。
这座被运河乳汁哺育了二十一个世纪的古镇,正以“修旧如故,以存求真”的智慧,让仁惠观的银杏、万缘桥的弹痕、老街的搪瓷盆,与集装箱货轮的汽笛、智能港口的龙门吊,共同谱写着“因运而兴”的永恒乐章。
肆·古镇文化底蕴·
文化典故
图8 伯牙与子期(来源:参考文献[2])
古镇上曾有“奔牛八景”,分别是:能仁古刹、伯牙桥、陈氏书楼、高陵乔木、秀水紫竹、星月池、洗心池和张公钓鱼台。时至今日,虽然这些景致大都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但在城市的记忆深处,却常存一抹亮彩,熠熠生辉。其中最著名的是伯牙桥,其位于奔牛镇西,相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伯牙为春秋时楚国人,官拜晋国上大夫,琴艺绝妙。有一次他取道水路途经奔牛,那晚正好是八月十五,伯牙月下抚琴之时,遇到樵夫钟子期。钟子期将伯牙的高山流水之意理解得相当透彻,令伯牙十分激动,两人结为生死至交。过了若干年,伯牙再次路过奔牛,准备去拜访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已经去世,悲痛欲绝。知音失,留琴又有何用?伯牙于是将琴抛入奔牛西首的河中。后来人们把这河叫琴渎,又叫伯牙渎,河里的鱼称琴鱼,河上的小桥称伯牙桥。
商道文化
追溯奔牛商道的历史,至少可以由宋朝上溯到南朝,这与南朝奔牛的军事地位完全相称,奔牛升格为镇仍是以交通商贸的因素为主。仰赖于运河漕粮运输,孟河疏浚,安史之乱后人口南迁等诸多有利发展因素,奔牛地区社会经济也获得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商品交易的集市。《咸淳毗陵志》卷三《地理》记载:“奔牛市,在武进县西南二十七里。”这种集市实际上是南北朝以来草市的进一步发展。奔牛自唐垂拱二年划晋陵西三十六乡置武进以来,一直是安善西乡的一个重要集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奔牛集市贸易日益频繁、兴旺,由不定期市转为定期市,进而成为经常市;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后,奔牛发展成为比草市更高层次的经济中心,也就是比“市”更大规模的行政区划“镇”。不同于唐末五代军事性质的镇,奔牛市镇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宋代新兴城市大多是漕运枢纽点,其中有一半以上都在江南地区。奔牛—孟河作为大运河的主干航道是从明初开始的,奔牛成为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清代宫廷画卷《康熙南巡图》第六卷描绘了奔牛镇至常州府沿途美景,见证了明清奔牛市镇因漕运而兴的繁荣景象。孟河“自武进奔牛镇之万缘桥起,至孟河城北出江”,向南交汇于运河,所有过往船只都要在奔牛停船等牛拉过坝,在奔牛镇集聚成了江南运河沿岸重要的商贸街区,达三里长,市井繁荣,名扬江南。正因为奔牛集市繁华,这里流行一条民间名谚:“一座奔牛镇,大于丹阳城”,大量船只在此滞留,所以自古以来,奔牛的繁华程度超过了丹阳城。
·总结·
奔牛古镇不仅是“留得住乡愁”的江南缩影,更以古闸遗址的沧桑、老街麻糕的香气、生态廊道的绿意,书写着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永恒篇章。在这里,每一道波光都映照着千年文脉,每一缕炊烟都升腾着不息的生命力——这便是奔牛,一座让历史活在当下、让未来致敬过往的运河古镇。
参考文献
[1] 汪瑞霞,王继宗,吴冬冬.大运河水利工程景观“奔牛闸”的时空变迁及其多元价值[J].中国美术研究.2021(04):158-163.
[2] 陈凯莉.共生视角下运河沿线古镇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以奔牛老街为例[D].常州:常州大学,2024:56-65.
[3] 陈凯莉,汪瑞霞.基于乡村生态振兴的奔牛古镇老街更新设计研究.[J]工业工程设计.2023(02):97-102.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京杭大运河数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