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这座被江南烟雨
温柔润泽的古城
犹如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
在历史的长河中徐徐铺展
而前后北岸恰
似这画卷中
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
味道与光彩
最喜爱的那株紫藤,年年盛放
常州老城中心,前后北岸静静卧着,像一帧被时光洇染的古画。自五代子城河、北宋后河开凿,千年光阴便在这里潺潺流淌。
明末清初,它叫顾塘尖,三面环水的半岛形态,让它成了水流缠绕的璞玉。顾塘河与白云溪在此交汇,顾塘桥如一根银簪,斜插在水畔,是旧时出入半岛的主要通道。彼时,南岸北岸的驳岸,托着仕宦人家的宅门,前门朝顾塘河,后门通白云溪。太平天国乱后,居民填河造陆,前后北岸的街路肌理渐成。
而前后北岸真正成为常州文脉的发祥地,应该是从近一千年的苏东坡来常州说起。苏东坡曾14次来到常州,最后终老于顾塘河畔藤花旧馆。自古文人雅士都爱择邻而居,又因仰慕苏大学士才学,所以常州的名流世家们大都云集于此。至此,前后北岸自明清以来,名士云集,灿若群星,是常州的文脉所系,成为历代文化兴盛之地。
漫步前后北岸,东坡终老地藤花旧馆是绕不开的传奇。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苏东坡从海南贬所北归,借居孙氏馆。一个半月后,文豪的魂魄在此归于天地。岁月流转,孙氏馆屡易其主,可东坡手植的紫藤,成了不灭的信物。
清时紫藤犹盛,赵翼、洪亮吉写诗记之,那缠绕的藤蔓,像文豪未断的文脉,在春风里岁岁抽芽。如今楠木厅三间,仍存明代建筑风骨,修复后的旧馆,似还能寻到东坡的屐痕。
赵翼故居湛贻堂,藏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慷慨。管干贞故居的抬梁式建筑,梁柱粗大如历史的脊梁。虽然曾经的顾塘河、白云溪早已不见,但是那些沉淀千年的常州文脉气息,让人毫不犹豫地想浸润其中。
最温暖的儿时回忆,时时寻觅
前后北岸的故事,是名人轶事与寻常烟火的交织。
如果说常州是龙城,那前后北岸就是龙城的脊背。这里不仅有清顺治年间官至一品的吕宫府、清代漕运总督管干贞的故居,还有藤花旧馆和常州方志馆等深宅大院,每一个都藏着常州的历史故事,等待着人们去探索,让建筑有了人格温度。
在原住民的回忆里,前后北岸是活着的烟火长卷。老人们记得,过去这里虽藏着名人故居,却也是寻常百姓的生活场。傍晚,孩童们在古老的石板路上奔跑,摸过状元府的门环,听过老人们讲东坡的故事,这些耳熟能详的名人轶事,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融在生活里的碎片。
“我家曾经住在前北岸69号,位于东坡书院的最东边两间。确切地说,那是我外公外婆家,外公在武进供销社工作,从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初开始一直住在这里,直到1992年中风病逝。”前后北岸的原住民陆怡对小时候的记忆尤为深刻,她的外婆在常州帆布厂工作,在前北岸住到2003年改造。妈妈小时候也是这里长大的,自己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在这里读书,所以有着满满的童年回忆。
陆怡说,儿时印象最深的是外婆做的笋干煨肉,做法和东坡肉有点相似。东坡先生曾经自嘲到:“自笑平生为口忙。”他作为一个穿越千年的顶级吃货,经常自己动手,研究制作最便宜、最好吃的美食。正是因为这些,署名为“东坡”的美食,都十分接地气,所以才被百姓们追捧了千年。
慢火、少水、多酒,也是制作笋干煨肉这道菜的诀窍。陆怡的外婆常去小河沿菜场选五花猪肉,一半为肥,一半为瘦。这个菜往往要用煤球炉煨一个上午,中午放学回来一进弄堂口就闻到了香味,吃的时候笋干厚嫩,肉是色泽红亮,味醇汁浓,入口香糯、肥而不腻。
如今,陆怡经常会带外地朋友到前后北岸玩,自己心情低落的时候也会一个人回来转转。虽然变化很大,但是回忆鲜明。厨房飘出的红烧肉和腌笃鲜的香味,明堂藤椅晒太阳啃甘蔗的暖暖午后,隔壁表姐家院子里甜滋滋的无花果和染指甲的凤仙花……在她看来,童年总以特定的味道,在回忆中鲜活,有着治愈的奇效。
“每次来前后北岸,都源自内心深处的喜欢,温暖而又熟悉,感谢有这样一个地方,回忆儿时,回味生活原本的样子。”陆怡说。
最惊艳的古街新颜,久久向往
如今的前后北岸,是新旧交织的活态标本。
曾经,这里也面临“72家房客”的尴尬,古建筑里挤着烟火人家,保护与生活的矛盾,像纠缠的藤蔓。但随着修缮与整治,古街渐渐舒展开容颜。修复后的建筑,褪去岁月的斑驳,却留住了历史的筋骨。藤花旧馆的紫藤,年年如期绽放,花影落在新铺的石板路上,恍惚间,东坡的时代与当下重叠。
街巷里,老茶馆飘出茶香,新入驻的文创小店,让年轻人也愿意在此停留。历史不再是冰冷的陈列,而成了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方志馆落户管干贞故居,让这里成了常州历史的“活字典”,游人在老建筑里翻阅城市记忆,文脉的传承有了新的载体。
对于未来,前后北岸该是常州文脉的“活态博物馆”,既要继续守护建筑的筋骨,也要激活生活的血脉,让原住民的记忆、名人的故事,通过展览、体验活动传递给更多人,也让东坡的诗词在紫藤架下吟诵,让赵翼的史学智慧在讲座里闪光,让老常州的烟火气,在巷弄的咖啡香里延续。
从某个角度去看,建筑是人文的纪念碑。
保护不是将历史封存在玻璃罩里,而是让它在时代里生长。前后北岸的未来,该是一条时光的河,一边流淌着千年文脉,一边汇入现代生活的波光,让每一个走过的人,都能伸手触摸到常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这方半岛,永远是常州人心灵的原乡,是外地人读懂常州的文化密码。
这就是前后北岸,常州老城的一颗文脉明珠,在历史与现实的褶皱里,永远闪着温润的光,诉说着过去,拥抱着重生,期许着未来。
本文作者丨张也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锦绣天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