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
是第20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近日,市政府公布了常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36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七大类别。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市级及其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26个,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项目1个、国家级13个、省级78个、市级134个。
接下来,一起了解一下本次入选的非遗项目有何精彩之处吧!
青果巷故事
青果巷,坐落于常州老城区古运河畔,素有“江南名士第一巷”的美誉,其名源于明代漕运鼎盛时期,因巷内南北果品商行云集而得名。
临水而兴的青果巷,自明嘉靖年间起,此处便是英才辈出——唐顺之、张赞宸、瞿秋白、赵元任、周有光等百余位历史文化名士先后从此地走出。巷内流传着张王、烈帝、城隍神话传说,蛤蜊滩民间寓言,浙江钱庄常州分行老板发迹生活故事,周线巷和鲜鱼巷传说故事,苏东坡与观子巷传说爱情故事,唐荆川、盛宣怀、瞿秋白、张太雷等名人故事,丐者郑七的哲理故事以及纸城铁人历史故事等八大类民间故事,从吴侬软语的神话传说到荡气回肠的名人轶事,构建起立体的文化记忆。
这条穿越千年的文化长廊,依托民间故事将漕运码头的市井烟火、世家大族的翰墨书香、寻常巷陌的吴韵风情娓娓道来,成为解码江南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
后渎博雅锣鼓
后渎博雅锣鼓起源于南宋金坛城南岳阳村,由南宋迪功郎丁明(尊称博雅先生)吸纳宫廷音乐创编而成,兼具庆贺功名、祈愿丰收、迎宾祭祀等功能。明初丁氏二十六世丁可成迁居后渎村,携乐谱传承,后因1937年日军焚毁祠堂致古谱失传,解放后村民凭记忆整理鼓谱,延续至今。
博雅锣鼓乐班由12人组成,以尖子(喇叭)、大抄锣、大堂鼓、铙、钹五大件为核心,演奏遵循“尖子开路、鼓复音、铙插花、锣刹清、钹过锣”五要领,节奏刚柔并济,声震长空。共有十番锣鼓经,一番敲打需三分钟,十番锣鼓敲打需半小时,可反复循环,可按敲打时间而定。强奏时鼓钹激昂,弱奏如细雨润物,兼具震撼力与艺术感染力。
别桥龙舞
别桥龙舞流传于溧阳市别桥镇一带,起源于清光绪年间,集舞蹈、音乐、民俗于一体。表演体系以“双龙戏珠”为核,分设仪式、热场、造型、特技四大板块。开场“开四门”“龙出宫”,以四方礼拜彰显敬意,展现双龙争珠的灵动场景。热场环节通过“二龙戏水”“龙船造型”等动作烘托欢庆氛围;队列表演如“八字造型”“金龙巡游”凸显队伍的协调性与磅礴气势。特技环节以“背龙”“立龙”等高难度动作展现力与美的结合,“金龙腾飞”“金龙盘柱”等造型更寄托祥瑞愿景。表演创新融入“龙”“凤”字形摆阵,赋予传统技艺深厚的文化符号意蕴。收尾时以祥瑞造型与致谢仪式呼应主题,形成完整叙事闭环。
别桥龙舞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礼赞,既是节庆祈福的重要仪式,也是凝聚乡情、传承民俗的文化纽带,成为展现江南地域精神与乡土记忆的生动载体。
缠花
缠花是金坛社头、唐王、城东地区流传百年的民间手工艺,起源于端午五彩绳编织习俗。汉代起,端午“五彩龙”绳结承载驱邪纳福寓意,经千年演化发展为以丝线缠制花卉造型的独特技艺。其制作以丝线、纸板、金属丝等为基本材料,通过绘图、剪纸、缠绕、拼接、塑形、染色、点缀等技术手段,创作出花卉、鸟兽、人物等精美的工艺品。
缠花突破节庆局限,创新开发出“百花艳胸针”“十二花神发簪”等系列工艺精品,巧妙融合景泰蓝、剪纸等传统美术元素,兼具装饰功能与文化意蕴。其作品凝结着地方审美智慧与精神追求,既是传统手工艺的活态见证,更是城市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
陶刻
常武地区的陶刻,发轫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与“阳湖文派”“常州画派”交相辉映,承载着2700余年的人文传承。其“绘底子”与“空刻”技法,虚实相生,将书法篆刻的金石气韵与水墨丹青的灵动意境熔铸于陶器肌理。
在紫砂器皿上,以刀锋诠释诗书画印,山水花鸟随陶坯弧度舒展,诗词章句沿器物轮廓流转。经窑火淬炼后,刚健刀痕化作温润气韵,既存碑拓之苍劲,又具墨韵之空灵,形成“刀笔相济、文质合一”的独特审美。陶刻不仅是江南文人精神的物化载体,更是中华传统造物智慧的活态传承。
铜雕
以铜为载体,集雕刻、錾刻、铸塑等技法于一体的传统金属工艺,历史悠久,民国时期溧阳与苏州技艺融合形成地域特色,武进马杭地区以纯手工雕刻闻名,呈现江南工艺精髓。
该技艺以“精、细、雅、活”为特色,融合阴刻阳刻、深浅镂刻、镶嵌等技法,通过线条与空间的精妙对比塑造立体形象。作品造型兼具威严粗犷与端庄沉稳,纹饰多取饕餮、瑞兽及抽象自然图案,彰显浑厚质感与富丽辉光。题材涵盖山水人物、书法美术、吉祥纹样。
当代武进、溧阳地区的铜雕创作,坚持手工雕刻核心技艺,并结合现代机械加工,形成多元创作体系,通过器物传递历史风貌与审美观念,使作品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内涵,既是环境装饰的精品,更是承载文化记忆的符号。
木刻年画
流传于常州兰陵、湖塘一带的木刻年画,源于宋代雕版印刷术,以杜梨木为版材,宣纸为载体,运用刻线刀具及弯凿、扁凿等十余种特制工具,通过设计画稿、雕刻制版、套色印刷、手绘填色、装裱成型五大工序,传承木刻水印技法。作品以紫红、明黄、翠绿等矿物植物颜料调和胶质,通过棕刷拓印与人工敷色相结合,形成层次丰富的艺术效果。
常武地区木刻年画线条纤秀流畅、设色明丽典雅,构图承袭吴地对称饱满的审美范式,题材涵盖门神、岁朝图、吉庆有余等民俗意象。其艺术特征融汇水乡生活图景与文人画意境,生动记录了岁时节庆、农耕渔猎等江南民俗生活。
玉雕
常州的玉雕技艺脉络可追溯至清末民初,至今已延续120余年。以无基座、无背衬的硬玉为载体,集圆雕、浮雕、透雕、线雕、镂雕等技法于一体,通过线面悬空相连的立体构造,呈现三维全息视觉效果,展现“天工开物”般的艺术震撼。
常州玉雕以翡翠为主材,遵循因材施艺,在巧思与技艺间寻求平衡。独创“套裁用料”“借料活用”“弯脏遮绺”等技法,既规避玉石天然瑕疵,又化限制为灵感,凸显“绝、巧、不花”的工艺精髓。其作品章法灵动、形神兼备。
盘扣艺术
盘扣,亦称盘纽、纽结,是中国传统服饰特有的闭合装饰构件。常州地区武进村前南宋墓出土的丝织物已见盘枝绕叶的雏形,经明清发展至民国时期,成为旗袍文化的重要载体。该技艺融合扣袢工艺与丝线盘绞技法,经选料、塑形、填色等十余道工序。以蚕丝为基,通过编、盘、镶、嵌等手法,塑造出千变万化的立体造型。传统形制可分为仿生型(菊花扣、金鱼扣)、文字型(吉字扣、囍字扣)及几何型三大体系。常州地区更发展出软硬两系:软扣柔美灵动,硬扣挺括庄重,各具文化寓意。
盘扣是兼具实用与审美的服饰元素,其精巧造型既能勾勒服饰轮廓,又可独立构成视觉焦点,不仅延续着宋代丝辫绣工艺精髓,更承载着华夏民族对服饰礼仪、自然意象的审美追求,是研究中国纺织史、民俗文化的重要活态标本。
陶器(兰盆)制作技艺
陶器(兰盆)制作技艺流传于金坛长荡湖流域,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窑址,传承六千余年。该技艺以长荡湖底沉积淤泥为原料,经取泥陈腐、拉坯塑形、阴干雕刻、柴窑烧制等十余道工序,融入江南雕花工艺,开创器身刻纹技法,制作成透气性盆罐。成品既可作为花木栽培容器,亦是展现江南民俗艺术的收藏品。当代传承中,在保留手工拉坯、柴窑控温等核心技艺的同时,创新引入现代干燥技术,开发出近百种器型。
陶器(兰盆)制作技艺作为中华农耕文明演进的古老技艺,其“取之自然、成于匠心”的生态智慧,为传统手工艺当代转型提供了重要范本。
芦柴编扎技艺
芦柴编扎技艺流传于金坛长荡湖地区,传承数百年。长荡湖地区居民利用当地芦柴分节长、质性软的天然特性,以及耐浸泡、抗腐蚀、透气性好、承受力大等特点,将芦柴制作成芦菲、窝折、网笆、芦帽、芦席、畚箕等物品。编扎的主要工序有剐芦、扚芦、撕芦、压芦、净芦和编芦等,编扎技法主要有有叠压、梭别、穿插等。
芦柴编扎技艺蕴含模块化组合思维,在家具设计、建筑装饰领域创新应用,并开发出生态收纳、艺术灯饰等文创产品。芦柴编扎技艺凝聚了水乡人民的劳动智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阳湖匾额楹联制作技艺
阳湖匾额楹联制作技艺流传于常州武进地区,肇始于清末,历经百年传承,融木作、雕刻、漆艺与书法艺术于一体。其工艺以“实木底胚,直接雕刻,上漆髹饰”为核心,形成选材、制胚、放样、刀刻、油漆、髹饰六大严谨工序。精选优质硬木经自然阴干制成素胚,以书法墨稿为蓝本,运用阳刻、阴刻等技法,通过平刀、圆刀、斜刀交替雕琢,使线条刚柔相济;髹饰工序则采用传统大漆工艺,通过批灰、裱布、刮灰、髹漆等步骤,赋予作品古朴典雅的东方美学特质。
该技艺作品广泛运用于古建筑门楣、厅堂及寺观园林,兼具儒家礼制内涵与江南文人意趣。其刀工遒劲处显风骨,设色含蓄中见华彩,生动诠释了中国传统工艺“技进乎道”的审美追求,现已成为研究江南建筑装饰艺术与非遗活态传承的典型样本。
传统旗袍制作技艺
传统旗袍制作技艺源于汉族服饰与满族旗服的深度融合。历史上,常州府为“中吴要辅”,仕宦名流和文人雅士聚居,是传统旗袍在江南地区传播的枢纽之地。
延续至今的常州传统旗袍制作技艺,保持选料、量体、裁剪、缝制等核心工序,融合“镶、嵌、滚、宕、盘、钉、勾、绣”等传统技法,选用丝绸、织锦等天然材质,塑造出贴合东方女性身形的流畅曲线。
常州传统旗袍体现了简约线条与繁复工艺的辩证统一,追求东方含蓄美学的诠释。立领斜襟传递礼制余韵,开衩收腰暗合中庸之道,纹样配色浸润江南文人雅趣,“天人合一”的制衣理念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中华服饰文明活态传承。
黄天荡蒲包编织技艺
黄天荡蒲包编织技艺肇始于明代,兴盛于明清,至民国时期达到艺术巅峰。该技艺以天然蒲草为原料,历经选草、晾晒、剖丝、编织等十余道繁复工序,凭借其细腻的编织肌理、质朴的造型语言和自然天成的艺术气质,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完美融合。
新时代,黄天荡村依托“中国清水蟹之乡”优势,推进传统工艺与现代养殖业的发展融合,形成“非遗传承+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模式,将农耕文化遗产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使传统蒲包编织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锔瓷技艺
常州锔瓷技艺历史渊源追溯至宋代,民国时期常州城区北稚头设有钉碗业职业工会,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锔瓷技艺传承中心。
常州锔瓷技艺以金属锔钉为媒材,运用錾刻、钻孔、锻打等十余道工序,将金银铜铁等材质制成梅花钉、云纹钉等造型各异的锔钉,在修复中兼顾器物强度与审美意趣。
当今锔瓷技艺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开发出茶器修复、文创衍生等新业态,让千年技艺焕发时代生机,续写着“破碎重生”的东方造物传奇。
常州锔瓷不仅承载着惜物养德的传统生活理念,其“修缮如初”的技艺追求更暗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精神。
汪德隆酱油酿造技艺
汪德隆酱油始创于1903年,历经五代传承,迄今延续初创“汪德隆”品牌老字号,成为常州地区家喻户晓的百年酱园,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与文化乡愁。
该技艺以高盐稀态发酵法为核心,恪守“三伏晒制,九秋陈酿”古法,依托江南湿润气候,形成独特生态酿造体系。精选非转基因黄豆为主料,经泡豆、蒸煮、制曲、翻晒等10余道工序,严格遵循自然发酵规律,入红陶缸经三伏天“日晒夜露”,历时七到八个月,促使豆曲自然转化,终成“色如琥珀、质浓挂杯、酱香醇厚”的天然酱油。核心产品“三伏老面油”以滴油成珠、久存不腐著称,曾因品质卓绝成为百姓珍品。
汪德隆酱油坚持“零添加”理念,无糖色勾兑,以本色原香展现生态酿造精髓,兼具食疗养生价值,既承载着传统酿造智慧,也为当代生态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经典范本。
溧阳米醋酿造技艺
溧阳米醋酿造技艺始于清代,由山西晋商眭氏家族南迁至江南后传承发展。该技艺依托江南温润气候,沿袭百年古法,以纯手工开放式固态分层发酵为核心。酿造过程中,自然微生物与四季温湿变化协同作用,配合陶坛陈酿,形成醇厚醋体,无任何添加剂。成品香气馥郁,富含2000多种益生活菌,兼具食疗保健功能,凝聚了传统酿造智慧与生态理念。
作为晋商文化与江南技艺融合的典范,溧阳米醋见证了中国近代手工业转型与社会变迁,工艺传承为传统酿造业创新提供实践范本,是研究地方经济、文化交融的活态样本。
金坛糕点制作技艺
金坛糕点制作技艺是金坛地区传承数百年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其品类涵盖金刚脐、京枣、馓子、月饼等百余种。
该技艺肇始于明清时期,清末民初进入鼎盛阶段,以京枣泡蛋、馓子茶点待客成为地方最高礼俗,至今仍是大众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作技艺全程手工,将揉面、塑形、油炸等工序与四季时令结合,巧妙运用本地天然食材,如六角形金刚脐需经七道工序烤制,京枣讲究蜜糖挂浆火候,馓子以麻油醒面形成酥脆口感。在当代传承中,通过改良工艺适应现代饮食需求。
金坛糕点制作技艺与民间节庆、人生礼仪深度融合,衍生出“端午馓子辟邪”“婚庆龙凤喜饼”等民俗典故,是江南茶食文化的活态标本。
米酒酿造技艺
常州米酒酿造技艺是根植于江南农耕文明的传统手工技艺,明清时期盛行于常武地区,完整保留古法酿造体系。该技艺选用本地新鲜糯米,遵循选米、浸米、蒸饭、冲凉、加曲、双重发酵、过滤压榨及陈酿九大工序,形成独特“前缓中挺后缓落”发酵节奏,完美融合江南温润气候与稻作文化基因。
成品米酒初酿时酒液如乳白米汤,经陈化转为晶莹剔透的淡青色,口感兼具甘露的微甜与清酒的醇香,酒精度控制在12-16度间,既保留糯米原香又易于入口。其酿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赋予产品食补养生价值,形成“药食同源”的特质。在当代传承中,坚持传统地缸发酵、陶坛窖藏等作坊式生产,并开发出桂花酿、黑米酒等创新产品。
羊肉制作技艺
常州羊肉制作技艺以天宁区郑陆羊肉与新北区西夏墅镇羊肉为主要代表。郑陆镇羊肉精选本地山羊肉,采用古法杉木锅灶,以清水、柴火慢炖数小时,使肉质酥烂不散、汤汁醇厚无膻。西夏墅羊肉选取羊龄适中放养的小耳朵羊种山羊,用特制的蒸汽锅熬煮半个小时,翻锅再煮3个小时左右出锅,出品的羊肉金莹剔透,色泽纯白。羊肉成品可以水煮、红烧、切片蘸料,味道肥而不腻,鲜而不膻。
郑陆羊肉以返璞归真凸显食材本味,西夏墅羊肉以巧思创新诠释传统精髓,形成从家常小馆到宴席文化的完整生态链,是江南农耕文明中肉食加工技艺的活态见证,具有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和产业带动效应。
常州素火腿制作技艺
常州素火腿制作技艺是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相传梁武帝萧衍首创。该技艺以优质黄豆为原料,经浸泡、磨浆、过滤等12道工序制成豆腐皮,再通过制卤、渍皮、卷制等工艺,将20余层豆腐皮浸润秘制卤汁后手工卷扎成火腿造型。制作过程中运用“三浸三晾”的独特手法,使豆腐皮充分吸收由桂皮、八角、红曲米等配制的卤料,最终经蒸制定型形成红白相间的肌理纹路。成品不仅形似火腿,更具香甜细嫩的口感,富含植物蛋白与多种微量元素。常州素火腿制作技艺工具保留着传统石磨、竹匾等器具,完整保存着南北朝以来的工艺秘方,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素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活态标本。
苏式月饼制作技艺
苏式月饼是中国传统月饼主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唐代“酥式月饼”,以“皮层酥松、馅料丰美”闻名于世。
制作过程讲究“三分揉面七分烤”,全程需经制皮、制酥、包馅、成型、焙烤五大工序。其中,制酥环节凭借其独创的“八层酥皮”工艺,以小麦粉、饴糖、植物油与猪油交替制皮,经叠酥、擀压形成薄如蝉翼的酥层,包入芝麻、松仁、豆沙等江南特色馅料,手工反复折叠18次以上,形成千层酥松的独特口感,通过精准火候焙烤出金黄油润的色泽。
常州茶食业鼎盛时期,老大房、时代食品等25家商号均以苏式月饼为招牌,形成“酥香满城”的盛景。苏式月饼制作技艺不仅展现江南人对时令风物的精细感知,更见证了中式糕点从祭祀供品向大众美食的演变历程,成为了苏式饮食文化活态传承的典范。
浦前鱼圆制作技艺
鱼圆制作技艺是江南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代表之一。晚清民国年间,常州浦前一带形成独具特色的“浦前鱼圆”。
浦前鱼圆技艺以“精、细、鲜”为核心要诀。精选本地5斤以上鲜活青鱼,经斩头剥皮、剔骨除刺、精肉细剁等18道工序,将鱼肉加工成细腻鱼糜。关键工艺在于手工摔打上劲,配以秘制辅料调和,确保鱼圆既保持鱼鲜本味,又兼具弹性口感。成型时采用“冷水养形”古法,使鱼圆在水中自然凝固,形成白玉般的晶莹质感。其制品可清汤慢煨,可烩炒入馔,遇热不散,久煮弥鲜,成为常州宴席不可或缺的“压桌菜”。
沙裕昌变蛋制作技艺
沙裕昌变蛋制作技艺是江南地区历史悠久的蛋品加工技艺,其历史可追溯至清初顺治年间。该技艺以“鲜、润、透”三绝著称。精选本地麻鸭新鲜鸭蛋为原料,独创“四灰三封”古法,经自然发酵20-30天而成。其核心工艺在于灰浆配比的“黄金律”与温湿度调控,既促进蛋白转化又不伤蛋黄,终使蛋体呈现琥珀色蛋白与溏心蛋黄,表面凝结松枝状结晶花纹,形成“色如蜜蜡、纹似松针、鲜滑爽口”的独特风味。
常州冰糖圆蹄制作技艺
常州冰糖圆蹄,民间俗称“糖蹄”,是常州及周边地区传承数百年的经典佳肴,其制作技艺最早可溯至民国时期。
其制作以优质猪前肘为主料,配以老冰糖、花雕黄酒、老抽及八角、桂皮等十余味香辛料,经16道工序,历时约8小时。常州冰糖圆蹄成品形如琥珀宝塔,通体红润透亮,入口皮糯肉酥,甘香沁脾,油脂经冰糖转化形成独特的肥而不腻口感。其甜润滋味与团圆意象深度契合,自明清起便成为年节宴席的压轴主菜,尤以除夕、中秋等传统佳节最受推崇。
冰糖圆蹄完美融合了常州“甜出头、咸收口”的味型特征,现今不仅在全市餐饮饭店保持传统灶火烹制,更通过真空包装技术行销海内外,成为展示常州“江南美食之都”的名片。
汤氏炒货制作技艺
汤氏炒货制作技艺起源于清光绪年间,主要流布在常州老西门外北港片区(现钟楼区西林街道)。该技艺以“三选三炒”制作工序为特点,严控原料筛选、砂石配比、火候掌握等环节,使瓜子、花生等炒货保持酥香松脆的口感和风味。通过传承人坚守“自挑、自运、自制”品控原则,形成涵盖50余品类的产品体系。百年传承中,汤氏家族完整保存了民间传统炒制技艺精髓,承载着地方饮食文化记忆,具有民俗研究价值和传统食品工艺研究价值,是江南地区坚果炒制技艺活态传承的生动案例。
常州三鲜馄饨制作技艺
常州三鲜馄饨制作技艺发轫于民国初年,历经百年传承发展。常州三鲜馄饨制作过程严苛考究,从选材、调馅、裹包到吊制高汤以及温度、火候,每个环节精准掌控。其面皮选用上白面粉配以蛋清,经手工擀制薄如蝉翼;馅料取鲜猪腿肉、鲜草鱼肉与鲜河虾三味交融,呈现层次丰富的鲜香口感。成品抄进碗中,加入高汤,缀以青蒜、蛋皮丝,白、绿、黄三色交相辉映,再淋滴适量猪油,令人食欲顿开。其造型突破北方传统,独创元宝形态,体态玲珑如小家碧玉。
作为江南饮食文化的鲜活载体,常州三鲜馄饨制作技艺承载着世人的智慧结晶,成为连接城市记忆与时代味蕾的重要文化纽带。
酱板鸭制作技艺
酱板鸭是流布于大运河常州段遥观地区,传承百余年历史。常州遥观地处运河沿岸,自古农家养鸭盛行,所产水鸭皮骨紧致、肉质细腻,无腥膻味,为酱板鸭提供了优质原料。
酱板鸭制作技艺遵循百年秘方,工序考究,从精选优质鸭材到佐料涂擦腌制,从纯天然香料吊卤制酱再到把控火候精心卤煮,道道工序均严格把控。成品色泽酱红,肉质酥软有嚼劲,汁浓味鲜,咸甜适中,独具江南风味。酱板鸭制作技艺反映了江南地区农耕渔猎的劳动智慧,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
何氏中医儿科疗法
何氏中医儿科疗法,始创于清代嘉庆年间,历经六代传承,形成以“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为特色的诊疗体系,尤擅小儿外感热病、咳嗽、哮喘、紫癜、性早熟、矮小症、泄泻、厌食、疳积等病症及各种疑难杂症,疗效显著,广受好评。
该疗法灵活多样,代表性传承人王耀峰系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指导老师。从医6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王耀峰经验方研制的“咳喘合剂”“补肺防感合剂”,成为当地最畅销的中药制剂。
何氏中医儿科疗法传承状态良好。成立了王耀峰“江苏省名中医工作室”,以师带徒传承方式,传承何氏中医儿科疗法,惠及常武及周边群众。
林氏中医脾胃病疗法
林氏中医脾胃病疗法源于常州孟河医派,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道光年间。历经林松青、林东海、林云鹏等四代医家薪火相传,在临床实践中融汇经典理论与地域特色,形成“理法方药”完备的脾胃病诊疗体系。
林氏中医脾胃病疗法以“整体辨证”为核心,主张“脾胃健旺,五脏可安”,注重人体脏腑功能整体调摄;独创“温运清滋”四法——温中散寒、运化滞气、清热祛湿、滋养阴津,系统修复脾胃运化功能。临床用药强调“因地制宜”,结合江南水土特性及患者体质辨证配伍,彰显中医“天人相应”的诊疗智慧。
林氏疗法完整保留了传统中医“望闻问切”精髓与经方化裁技艺,同时通过数代医家创新实践,提炼出高效、普适的脾胃病调治方案。其“病证结合”诊疗模式与“治未病”理念,为现代中医消化系统疾病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兼具学术价值与临床实效。
朱氏中医骨伤诊疗法
朱氏中医骨伤诊疗法是江南地区传承百年的骨伤诊疗流派,发轫于清末民初常州医家朱普生,经四代传承形成体系,影响辐射沪宁线及长三角地区。
该疗法以“整体观”为核心,独创“三期五法”诊疗体系。其标志性制剂朱氏伤膏药,采用32味中药经古法熬制,兼具镇痛消炎、化淤生新之效,尤擅治疗复杂性骨折、骨不连及半月板损伤。其创制的“骨伤三期辨证”理论填补了传统骨伤科系统诊疗方案的空白。
这项技艺集临床实践、方剂创新、文化传承于一体,为现代骨伤医学提供了传统智慧样本,具有重要的医学研究价值与社会应用价值。
张氏中医肾病疗法
张氏中医肾病疗法是发源于常州孟河医派,肇始于清末丁甘仁内科体系,经江苏省名中医张志坚教授系统整合创新,形成独具江南特色的肾病诊疗体系。
该疗法以“风药透达”为特色,创立“六经辨风”诊疗体系,开发外敷灌肠、穴位注射等中医特色技术。张志坚领衔研制了20余首经典验方,形成“病-证-症”三级诊疗方案。
其“以风为枢”的创新理论为现代肾病学提供传统医学范式,彰显孟河医派“兼收并蓄、衷中参西”的学术精髓。
巢氏妇科疗法
巢氏妇科疗法源于常州孟河医派,由晚清名医丁甘仁嫡传弟子巢伯舫于20世纪初创立,历经百年传承,是孟河医派妇科分支的核心代表。
该疗法以“调气血、重脾肾”为核心理念,主张妇科诸症皆以脾肾为本,用药醇正和缓、轻简灵验,形成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顺应女性年龄特点、分层论治,善用中药内服外治、综合针灸及饮食调理,重视情志致病、强调身心同治。
该疗法融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于一体,以“轻、简、验、廉”为特色,在经、带、胎、产及疑难杂症领域疗效卓著,成为中医妇科的重要学术流派。
湖溪庙会
湖溪庙会是金坛长荡湖西岸地区的民俗活动,起源于三国时期秣陵尉蒋子文率兵追剿湖匪殉职的史实,后经民间奉为神明建庙祭祀,逐渐演化为融合信仰祭祀与民俗文化的岁时节庆,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
传统庙会以农历三月十二为节点,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核心价值,完整延续传统七道仪轨流程。通过神圣仪式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传递民众祈求平安康泰、家庭和睦的美好愿景,其精神内核与当代社会倡导的和谐向善理念高度契合。
湖溪庙会具有强大的民间凝聚力,鼎盛时期参与者逾千,辐射范围涵盖苏锡常地区。随着时代发展,庙会在保留祭祀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衍生出农贸集市、走亲访友、文艺展演等复合功能,形成以节兴市、以会促农的良性互动,展现出传统节庆与时俱进的鲜活生命力,成为研究江南地区民间信仰与社会变迁的重要文化样本。
长荡湖渔俗
长荡湖渔俗肇始于明代中后期,形成祭湖祈福、祭网纳吉、放湖生、调鱼灯等十余项独具特色的仪轨习俗,其中农历六月初六“祭网节”与除夕“放湖生”仪式最具地域辨识度,是江南水乡农耕文明与湖泊生态相融共生的特色文化习俗。
该民俗以“敬畏自然、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通过仪式化的文化表达,构建起人、渔、湖三位一体的生态伦理观。如“祭湖”仪典既保留着渔猎文明原始印记,又暗合休渔养湖的生态智慧;“放河灯”习俗在寄托思念的同时,也成为维护水系生态的警示符号。其文化内涵既包含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知,也承载着可持续渔业的实践经验。
长荡湖渔俗完整保留了渔号子、渔具制作等传统技艺,发展出渔鼓、渔灯舞等民间艺术形式。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其“取用有度、感恩自然”的理念与绿色发展观深度契合,成为传播“两山理论”的生动文化样本。
常州年蒸习俗
常州年蒸习俗是中国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承载着祈福祭祖、团圆贺岁的文化内涵。在常武地区,民谣“廿八夜把面发,一年到头好日脚”“廿九夜蒸馒头,年蒸带来好兆头”生动描绘了腊月廿八发面、和面,廿九蒸制、祭祖的时序流程。除夕夜,以馒头、团子、糕点为供品祭祖,成为辞旧迎新的重要仪式。
常州年蒸在时令与工艺上独具特色。馒头分“大窖”“小窖”两类:大窖馒头形制圆润光滑,无馅无褶,专用于祭祀;小窖馒头则以精巧的22-26道褶纹为标志,内裹全肉、豆沙、萝卜丝肉末等五种时令馅料,讲究现采现做、地产地销,部分人家还会制作油酥馅,彰显本地饮食智慧。
年蒸习俗不仅是常州人舌尖上的年味记忆,更成为凝聚乡愁的文化符号,传递着代际情感与地域文化认同,是传统民俗活态传承的典范。
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大量非遗瑰宝。我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将其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大事来抓。并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护理念,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主线,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文旅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