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米市河与豆市河

网址: 日期:2025-06-09

龙城.jpg

 

古城常州的豆米业和木业均集中于运河入城之西门,即朝京门外文亨桥(新桥)、广济桥(西仓桥)至西大王庙段。在这一地区云集了常州旧时的豆米和其他商贸物资及流通行业。豆市与米市在朝京门外运河两岸隔河相望。两河并立,形成了繁忙而有序的交易景象。

 

米市河与豆市河1.jpg

(顾其文摄于1982年)

 

米市河与豆市河2.jpg

(丁仲元摄于1940年)

 

 

因米而生,烟火的米市河造就一幅《运河盛乾图》

 

米市河,位于朝京门外运河的南岸,与河北的豆市河遥相呼应,自怀德桥至南运桥段,全长315米,道宽7米,因为旧时这里米行集中销售而得名。由于豆米的兴旺,使朝京门外的景象一派繁忙,白天千帆竞发,夜晚停泊在岸边的船家绵延不断,成了常州西郊八景之一的“篦梁灯火”。

 

米市河与豆市河3.jpg

(《运河盛乾图》局部)

 

明正统五年(1440年),朝廷在江南广建“天下粮仓”,常州府响应号召,在运河沿岸新建了东、西粮仓。其中西仓库200余间,增设县丞一员督其事。

 

清顺治、康熙、同治年又多次整修扩建。同时,粮食贸易在米市河一带逐步形成,繁荣至民国时期。

 

据地方志载:清末民初,米市河段粮船连绵数里,沿岸除开设粮店、米行外,烟馆、茶楼、酒肆、商铺等遍布其间。据民国15年(1926)《武进实业名录》记载,当时在此开设的米行就有元大裕记、同信泰、同裕昌、朱恒大、福泰祥、信泰昌衡记、通大顺、裕丰仁、广大润记、宝和泰兴记等十余家,同时还有同和泰、源泰昌、董乾大、宝源大等四家粮行。由于米业兴旺,遂将石皮场改称米市河,成为常州颇具特色的贸易街市。今米市河31号为清中陈氏米商第三进旧宅,可作当年米市盛况见证。

 

 

枕河而兴,繁华的豆市河宛如活着的《清明上河图》

 

豆市河,位于城西运河的北岸,东起怀德桥,西至锁桥段,全长402米,道宽2米,旧为运河北岸南北杂粮集散地,沿河设有豆行数十家,故名。

 

米市河与豆市河4.jpg

 

据地方志载:清末民初,这里豆市盛极一时,豫、鲁、皖、苏及东北等地杂粮船只汇集这里,年销售达300万——500万担,位于当时常州四业(豆、木、钱庄、典当)之首。民国17年(1928)《武进年鉴》记载,此时尚有同丰、恒丰、乾丰、晋泰、宝成等豆行十余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被日寇侵占,豆类输入之路被堵,常州豆市因之萎缩。

 

米市河与豆市河5.jpg

(大运河豆市河段)

 

米市河与豆市河6.jpg

(摄于1970年代)

 

常州的豆市远比米市更为兴盛。自道光末年开始成为常州第一大行业,直到民国才被钱庄业所取代。常州本地盛产黄豆,豆是常州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同时,由于运河贯穿全城,邻近的泰州、丹阳,稍远一些的苏北,甚至远至淮河流域皖北各地的大豆大量流进常州。据《武进工业调查录》统计,清代后期本城产豆10万石,而外来之豆自苏北皖北至者,年约四五十万石,到光绪年间已经突破100万石。清末民初,随着铁路的通车,大豆贸易量猛增至600余万石,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大豆聚集中心。

 

 

河畔旧貌换新颜,好听的摇橹声似仍萦绕耳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豆市、米市归政府统购统销,豆市河随之萎缩。解放后,运河多次拓浚,2000年后,豆市河沿岸街区拆除,原貌无存,里名被废,原址当在怀德桥北堍以西沿岸。而今米市河也已拆除,旧景无存。

 

光线穿过历史的印记,映在砖道上,仿佛听到船家摇船,米行豆行伙计高声吆喝;昔日米市豆市,熙熙攘攘的光景,不应被遗忘。米市河、豆市河虽然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们仍是常州漕运繁荣史的一份象征,是不可磨灭的一段记忆。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百年南大街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