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黛瓦,枕河人家,古运河畔,桥遇“中新”。
中新桥位于钟楼区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跨青果巷西段和东下塘间的古运河,桥呈南北向,是一座独孔条式平板石桥。始建于民国7年(1918),由里人沈超等人募建,已有100余年历史。此桥建于清朝灭亡和民国开始之时,以“中新”寓意“中兴”之意。
(包立本摄于1980年代)
造型古朴 别有韵味
中新桥以简明的构架,结合青石侧墙,简单古朴的建筑外型,反映了常州古运河桥梁的典型艺术风貌。其桥顶面用长近6米,厚28厘米左右,宽58-64厘米的6块长条花岗岩石并合铺成,桥台基用青石构筑,现南北桥坡不见阶石,改用花岗岩石片(俗称金山石)间隔长条石铺成斜坡,桥面两侧用厚实长条青石作护栏,桥顶面护栏则由望柱间隔石板组成(现原件望柱仅存1件),东西两侧桥额上镌雕楷书“中新桥”和“民国七年五月沈超等人募建”等字样。结构简单,桥形古朴。桥长7.75米,跨径4.5米,桥宽3.8米。
枕南市河 渡志士文人
中新桥所在的南市河曾是京杭大运河最古老段,它始挖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元年(前495),隋朝炀帝大业六年(610)又进行拓宽,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河面一度宽达10余丈,历史上的许多名人如王安石、苏东坡、文天祥、唐荆川、徐达、康熙、乾隆、盛宣怀等均乘舟渡航于此河段,大批漕运粮船也在此穿梭而过,曾是常州的黄金水道。
由于环境的变迁,河面渐次收缩,失去了往日的壮观,然而在中新桥建成的前后,此处成为典型的“枕河人家”江南水乡景色。建桥后的第二年(1919)5月,全国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学生运动,为了响应北京的学生运动,常州学生在史良的率领下,穿越中新桥,高举“收复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的标语、旌旗举行游行。瞿秋白、张太雷、赵元任等许多革命志士和文化名人都曾泛舟此河和登临此桥。
文脉深远 传承不断
中新桥是常州江南古运河的一道风景线,桥的西北角是著名的烈帝庙码头遗址和古纤道,北面原是唐初敕建祭祀隋朝司徒陈果仁的烈帝庙,清末民初改为粹化女学和武进女子师范学校,现为田家炳初级中学和常州市实验小学。
桥的两头连接的是古商业街区,附近有杨氏家庭戏楼、常州医学碑、李伯元故居、盛宣怀故居、唐荆川宅、瞿秋白故居、刘国钧故居等多处全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岸的传统风貌建筑资源相对丰富,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中新桥又是那段历史时期的典型代表建筑,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体现了江南运河地区民族文化特征,被赋予了运河古桥景观文化价值和民俗等非物质文化价值。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古运河南大街文化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