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市河,自怀德桥至南运桥,长315米。米市河位于运河南岸,因为米行集中区,故名。
常州米市源于隋大业年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常州成了“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贡赋必由之路”。同时,太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出产的大米多运到常州来出售,比较缺粮的福建等省都来常州采购大米,“产者输之,购者集之”,使常州逐步形成米市。
到了宋代,为了有效地管理常州的“贡赋之路”,在常州设江浙、荆湖、广西、福建路都转运使司,专门承办漕运事务。漕米由最初的几十万石增加到300万石、500万石,最高达700万石。加上经这里转运的漕粮,不时出现籴米交赋和祟米交银之事,更加促进常州米市的繁荣和发展。
米业的发展,使粮行、米号、堆栈等应运而生。陈茂林开设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大陈粮行是常州最早的专业粮行。最早的米号是开设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成怡沅米号。至同治九年(1870年)常州专业性的粮行已有顾大防、刘启新、薛沅泰等十余家。光绪十六年(1890年)宝兴泰堆栈首创牛磨人工碾米。宣统三年(1911年)徐永昌米号始用引擎为动力碾米,称机米,一时效仿办厂碾米者日众。米行遂从粮行中分离出来,并单独成立米业公所。据1926年武进实业名录载,当时在米市河开设的米行有元大裕记、同信泰、同裕昌、朱恒大、福泰祥、信泰昌衡记、通大顺、裕丰仁、广大润记、宝和泰兴记等10家,还有同和泰、源泰昌、董乾大、宝源大等4家粮行。
常州米业的兴旺,使粮食集散地石皮场易名为米市河。而运河更是一派繁忙最象,白天,千帆竞发;晚上,停泊在岸边的漕运船挂起一盏盏桅灯,绵延数华里,宛如一条火龙,常州西郊八景之一“毗梁灯火”就出典于此。
至太平天国时期,运河中断,清廷只好在上海雇沙船(私商船)从海上运粮食到北京,闽浙等省的漕粮也不必再由运河途经常州中转。运河漕运从此衰落,常州米市逐步东移。1937年11月29日,常州沦陷,被抢粮食约计3400万斤,不少企业被迫倒闭。1944年汪伪强制实行棉业、米粮、粉麦、油粮、日用品五个统治会,统治粮油的收购和分配,粮行业务萎缩。抗日战争胜利后,粮行、米号复业日多,但好景不长,由于通货膨帐,银价一日数涨,粮行囤粮惜售,市场一片恐慌,抢米风潮不断。解放后,政府限制投机粮行的发展,由国营粮行主宰粮食市场,粮行遂于1953年淘汰。
常州米市虽然成了过去,但米市河作为地名仍记忆着常州米市的辉煌。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