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考古中国”最新进展!有常州的它——寺墩遗址

网址: 日期:2023-11-30

常州龙成.jpg


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通报了4项考古最新进展:

 

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

江苏常州寺墩遗址

湖北沙洋城河遗址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

 

寺墩遗址位于常州天宁区,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的中心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5500—4500年。遗址以一椭圆形土墩为中心,周围分布十余处小型墩、台,外围有双重水系环绕,总面积约为150万平方米。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支持下,2019年以来,南京博物院持续开展寺墩遗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1.jpg

▲寺墩遗址发掘区航拍

 

南京博物院于成龙副研究员汇报了常州寺墩遗址的考古进展。他介绍,寺墩遗址崧泽文化遗存分布于墩北和墩东台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已发现墓葬区、杆栏式建筑、水井等遗存。其中:

 

墓葬区

墓葬共40座,分布于墩北台地北部与西部,北部墓葬等级较高,随葬器物多在30件左右,出土璜等玉器。

 

杆栏式建筑

杆栏式建筑位于墩北台地东缘,东西长近30米,南北宽约10米,由立柱、横木、植物茎秆铺面组合而成。

 

水井

水井位于墩东台地,井内出土6件漆彩陶壶,以红、黄、黑三彩绘制的编织纹卷尾鸟形象陶壶最为精美

 

2.jpg

▲寺墩遗址出土玉璜

 

3.jpg

▲寺墩遗址出土玉琮

 

4.jpg

▲寺墩遗址出土十一节兽面纹玉琮

 

5.jpg

▲漆绘彩陶壶

 

于成龙介绍,良渚文化时期,寺墩遗址已形成以圆形土墩、周围台地和双重水系环绕的聚落形态。土墩底部由青灰色“草包泥”堆筑而成,北坡发现一处石砌遗迹,可能做排水或护坡之用,墩顶发现多条红烧土基槽,表明曾有大型建筑;墩体北侧发现多处良渚文化建筑基址及灶、水井等生活遗迹。

 

墩东台地位于内圈水系外侧,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布有两处良渚文化贵族墓地,曾出土大量玉器,在台地南界的G17中,出土有“日月山”等刻符的大口缸残片,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与海岱地区存在密切文化联系的证据。

 

6.jpg

▲寺墩遗址出土文物上的“日月山”刻符

 

7.jpg

▲寺墩遗址出土文物

  

寺墩遗址上新!

 

近日,由天宁区、镇两级政府共同推进的寺墩遗址考古工作站已有初步设计方案,正处于建设前期准备阶段。

 

8.jpg

 

为提高考古发掘保护和展示利用水平,今年,天宁区启动寺墩遗址考古工作站建设工作,并联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方案设计。

 

9.jpg

 

根据初步方案,寺墩遗址考古工作站占地1.4万平方米,建筑规模约3500平方米,局部两层,主要有展览区、研究区、休闲区等功能区域,具体包括遗址核心展示区、湿地展示区、农业体验区。初步方案将建设寺墩遗址博物馆、国家遗址公园等远期目标一并考虑在内,对土地性质、环境现状、交通条件等要素进行了评估。

 

10.jpg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发布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