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卫河、通济河段)、京杭大运河(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共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组成,全长2700千米(含遗产河道1011千米)。
常州大运河是江南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南运河中唯一连江通湖的河段,是江南运河穿越南方城区的典型代表。它由奔牛九里入境,至横林古槐滩出境,全长45.8公里,其中世界遗产段西起连江桥东至东方大桥,全长23.4公里。孟河、西蠡河、童子河及常州护城河等运河水系全长108公里。
常州申遗始末
2008年,常州加入大运河申遗城市联盟,开始了大运河申遗之路。常州专门成立大运河申遗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世界遗产标准,围绕遗产保护、运河档案、监测平台、标识系统等方面开展申遗工作。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用3年时间,完成大运河常州境内163处大运河相关遗产项目调查论证,2011年底提交市政府公布实施,为大运河常州段保护奠定基础。
2013年,常州制定出台《常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常州市文物保护办法》等多项管理办法,加快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刘国钧办公楼、清凉寺、恒源畅厂旧址、万安桥等运河沿岸十几处遗产点及运河故道驳岸陆续得到修缮。建立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与国家文物局监测预警系统联网。在运河沿线设置64对界桩、5座标志碑、25块遗产解读牌等标识。建立大运河档案中心,收集大运河相关档案资料7000余卷,完成2000余卷重要档案数字化处理。在运河五号开设常州大运河历史陈列馆,全方位展示常州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
与此同时,常州市民的申遗热情日益高涨,自发保护运河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行动。2012年10月20日,常州市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志愿服务大行动启动,数千名运河志愿者加入运河保护队伍。2013年6月22日,常州举行“千人走运河,万众迎申遗”运河毅行活动,近千名市民沿运河进行了总计10公里的徒步行走。
2013年9月24日,联合国专家对常州大运河申遗工作进行现场考察评估。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正式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常州段和其他26个申遗城市一起进入此名录,这标志着常州第一个世界遗产诞生。7月12日,常州在西瀛里明城墙下举行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常州城区段揭牌仪式。
常州大运河
常州地处吴头楚尾,位于宁镇山脉与太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北临长江,东濒太湖,腹拥洮湖、滆湖,江南运河又称常州府运河,其中常州段“上通京口,下行姑苏”,沟通长江、太湖两大水系,奠定了常州大运河连江通湖的运河水利特征,为江南运河沿线其他城市所不具备。自战国常州土城依河而筑开始,此后的历朝历代依托运河,相继构筑起常州内子城、外子城、罗城到新城的城厢格局。
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运河也随着城池的不断扩大而多次向南改线。明确记载的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元至正年间(1341年)修城南渠,第二次是明万历九年(1581年)筑明运河,第三次是2004年修新运河。常州城市格局随着运河的南迁而扩展,逐渐形成依河建城、河随城迁、河城相套的“三河四城”格局。
常州运河是一条孕育伟大文明的历史之河,是一条吐纳滚滚财富的经济之河,是一条荟萃历代精英的文化之河,也是一条迸发无限活力的希望之河。大运河孕育了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工商文化,尽显船舶穿梭之美、清波灵动之美、田园风光之美。
大运河孕育了常州的人文底蕴。常州大运河沿岸拥有众多文化遗存和历史遗迹,分布有青果巷、南市河、三堡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和地段,另有孟河、奔牛、横林、余巷、西夏墅等十余处古村镇。常州运河之畔大师辈出、精英不穷,春秋运河畔的青果巷被誉为名人摇篮,走出了唐荆川、汤贻汾、盛宣怀、李伯元、瞿秋白、史良、刘国钧、赵元任、周有光等一大批名人大家。沿运河南来北往的文人雅士更是不胜枚举,史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14次游历常州,并终老于常州大运河畔藤花旧馆。乾隆帝四次到常州并题有诗作六首,咏江南美景。
大运河奠定了常州的经济地位。“舟车会百越,襟带控三吴”。大运河在常州撒下一张密布的水网,常州人“不可一日无舟楫”,谙熟水性的智慧,一面触摸大运河的肌理,聆听大运河的桨声,一面知水善用,靠着一副精明聪慧的头脑,将常州城营建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繁华都市。起始于隋唐,兴盛于明清的漕运,使常州成为名冠江南的“米码头”和财赋重地。豆市、木业、钱业、果业、茶业、典业各显神通,竞展风流,大运河淌过流金的岁月。晚清至民国,盛宣怀、刘国钧等实业家引领了民族工商业风潮,以纺织、机械为主体的民族工业,遍布运河两岸各处,一时蔚为大观。
《古运回望图》常州段,来源央广网
大运河见证了常州的城市变迁。常州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挖了从苏州望亭经常州奔牛的运河,这条运河由孟河入长江,建立了通北要道,奠定了吴国霸业的基础。从“设五渠”到“废堰复闸,加设闸门”,再到“开凿两河,清淤疏浚,三渠通江”,使江南运河的水系更加完备,形成“依河建城、河随城迁、河城相套”的“三河四城”风貌,“水陆并行、长街沿河、短巷向水”的格局保存至今。
大运河铸就了常州的独特个性。常州大运河沿线分布有水利工程遗产、聚落遗产、其他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共计5类163项。泛舟运河之上,极目四眺,朱阁高楼,影影绰绰——“拟仙都之仿佛”的红梅阁,“浪下三吴第一楼”的大观楼,“玉局凤流垂青史”的仰苏阁,“雪夜泊舟毗陵驿”的荆溪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老地名,一处处意蕴深长的旧掌故,一座座深院幽庭的古园林,描摹出一段段令人心驰神往的运河旧事。
大运河流淌着乡愁,也流溢着文脉,一头系着半月岛、仰苏阁,一头系着石龙嘴、大观楼,把常州扯成一张纺锤、画作一弯明眸,大运河宛若一条舞动的彩练,与江、湖、溪、渎缠绵交织,寓精微于宏阔,涵典雅于壮美,从多重维度铸就了常州文化高峰,孕育出这座烟雨蒙蒙的文旅名城。作为活着的、流动的人类遗产,这条滋养城市精神、孕育灿烂文化的黄金水道,又将翻开新的篇章,演绎出一道独具文化辨识度和旅游吸引力的“风景线”。
高标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老城厢复兴发展,全力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以建设长三角文旅中轴为引领,打造运河文旅核心品牌,着力提升常州作为吴文化、江南文化和运河文化重要发源地的影响力。以打造城景交融样板区为目标,按照“运河之眼、一望千年”形象定位,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长廊,用耀眼珍珠串起“运河十景”美丽项链。
来源:
1.苏刚、吴冬冬《运河之眼,一望千年——关于构建中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之思考》——《龙城春秋》2020年第3期;
2.文旅常州《常州:大运河成功申遗八周年,“运河秀带”焕发新光彩》;
3.檀力《挖掘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与运河文旅融合——以“中国大运河”(常州段)为例》;
4.图片源于网络。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