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常州市区的运河水,贴着城墙流到西水关处一分为二:一支流向广化桥,一支流向弋桥。流向弋桥的西瀛里段,有一石驳码头(近弋桥),平台较大,被称为尚书码头。在老一辈常州人的心里,尚书码头及其周边尚书弄等,都是那个时代最鲜活的记忆。
从尚书码头向北出巷,在西瀛里街对面三间平屋的两边,是两条深窄的小巷弄堂。旧时被称为“尚书东弄”和“尚书西弄”,弄间五进简朴的房屋,就是胡濙的故居。
(尚书弄 丁仲元摄于1980年代)
资料记载,胡濙少年时家境贫穷,常到对面顺大粮店借钱。有一年年底,粮店老板发现少了一锭50两银子,怀疑是对门穷秀才胡濙拿去的,就差伙计去问。没想到,伙计带回一张字条,上写“此银疑我算我拿,何必再去冤别人。日后若有好转时,定当加息了此债。”粮店老板看了,不再言语。过了数天,粮店伙计在地板破洞中发现了丢失的一锭银子。粮店老板这才明白冤枉了胡濙,就去赔礼,并送五两银子。胡濙妻子告诉老板,胡濙不在家,进京赶考去了。
后来胡濙考中了进士,荣归故里。妻子对他说:“对面粮店老板经常帮助我们,应去回回情。”胡濙说:“应该去”。恰巧,粮店老板外出办货,不在家,胡濙便留下一锭银子和一张字条,几天后便带着家眷上任去了。粮店老板回家后,打开字条,上面写着:“对人不可看貌相,是非总能分清爽。君子不念旧时恶,一锭银子人情长。”老板回到店里看到字条,只怪当年自己做事鲁莽,心想人家已去赴任,当面交还银子已不可能了,就拿这锭银子为他做点好事吧。于是,这个店老板就在运河边修造了一个又阔又平的码头,方便街坊邻居上下岸或洗刷用。同时立碑一块,上刻“尚书码头”四字。
胡濙为建文二年(1400)进士。他为官注重名声,有其渊源,是对祖训的承继。其祖胡宿(996一1067)是宋代重臣,任过吏部尚书。无论做官还是在常州安度晚年,都留有真善美名声。在常郡还有治水英雄一说。
胡濙本人,历仕六朝:经历了明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六位皇帝,前后近60年。其中任礼部尚书32年,累加至太子太师。正统九年(1444),胡濙70岁,请求退休,明英宗未许。可见在朝廷受重视程度。胡濙为寻建文帝下落,到各地暗中察访,时间长达14年。他历仕六朝,中外人士称其为德高望重老人。
直到82岁时,胡濙告老还乡被允,得朝廷重赏。天顺七年(1463),胡濙在常州病重临终时,仍关照来到床前的几个儿子:你们要谋求报答国恩,不要败坏我家的名声。胡濙终年89岁,朝廷追赠太保,谥号忠安,并专门派人前往常州祭吊。这些,也都给尚书码头留下了美好传说。
尚书码头街对面的胡濙故居,因年久失修,几成贫民屋。上世纪末,因常州城市改造,被拆。只是在河岸处,象征性地留了个新的、小的“尚书码头”。
千百年来,运河两岸居民生活用水取之于运河,每天淘米、洗菜、洗衣服也都依赖于运河,因此大运河上的生活码头有很多。后来,随着自来水普遍入户以后,再加上水质的变化,生活码头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1984年,常州按四级航道标准改造运河,4月动工,1989年5月竣工,航道由原来的25—30米左右拓宽至60米左右,运河两岸新建驳岸,很多码头也随之消失。
(尚书码头的双井 包立本摄)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百年南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