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姓,全国不足9000人,曾半数聚居焦溪。元末明初,是姓先祖从无锡迁居焦溪,以黄石筑屋、耕读传家。
在焦溪古镇,是姓家族留下的痕迹有小是家院、是家大院、仲明中学。它们历经了家族兴旺时的热闹繁华、战火焚毁后的废墟破败、艰难营生时的如履薄冰到如今重获新生的岁月静好,每一块黄石、每一道裂痕、每一间老宅,都在向我们证明——文化的韧性可以让文明生生不息。
小是家院
-断壁边听新曲-
龙溪河东岸南下塘17号,是焦溪是家的祖宅之一,曾经的屋主人是一位是家的女婿。
1913年冬,北洋军阀的铁蹄踏破焦溪,是家小院在火光中失去半壁厅堂;1941年正月,日伪军在焦溪的街巷上大肆纵火。两次“火烧焦店”的劫难,让这座曾是四进院落的家族祖宅,仅存黄石墙基与官帽式封火墙,满载历史留下的伤痕。当时,全镇1580余间民宅和建筑被烧毁,1400余人无家可归,小是家院的屋主人也再未归来,空宅沦为废墟。
废墟并非终点!2020年,设计团队以“考古式修复”介入,刻意保留了“历史的伤痕”作为“可触摸的展品”——火烧的残垣成为背景墙,坍塌的厅堂变身露天庭院,朽木梁柱化作艺术装置——耳看音乐酒馆就此诞生。如今,在绿树掩映下,咖啡与茶香萦绕,戏曲与琴音流淌,游人围炉煮茶时,便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光阴的余温。
废墟之上绽放的新生,是对伤痕的致敬。从“建筑废墟”到“文化容器”,焦溪古镇用“废墟美学”为古老基因注入当代活力,让历史在烟火气中续写新篇。
舜山学所
-江南学术清流-
跨过龙溪河,是家大院巍然矗立。这座清乾隆年间的宅院,主人是一位历经三朝的博学鸿儒——是镜,字仲明,以“终身治学,不求做官”的姿态,在焦溪掀起了文化风潮,成为家族乃至江南文脉的“精神图腾”。
少年是镜,随父修习程朱之学,专注到“三年不知灶间所在”;青年是镜,拜师巨儒杨太素,在学术圈内崭露锋芒,前辈直呼“斯道将兴”!父母病逝后,是镜为守孝在父母墓地旁筑庐而居,远近学子纷纷慕名前来,逐步建起了声名鹊起的舜山学所。
▲《是氏宗谱》舜山学所
舜山学所在当时算得上是“一股清流”,这里不教八股,只传“致知诚意”之道。学所内的每一处建筑都暗藏心志:庭院中一座桥名为“通志”,桥柱刻有对联“且除顽石存佳石,莫把清流涸浊流”;客堂上的匾额题字“凝远”,两侧有对联“人文乍起江山秀,圣脉长留天地春”;讲堂上的匾额上书“尚志”,两侧有对联“惟愿躬行敦实学,无腾口说尚虚声”。
面对乾隆多次征召,是镜拒绝高官厚禄,坚守舜山。面对县令构陷拆毁学所,是镜淡然回应“诚然当自反”。
在功名富贵的喧嚣外,总有人在守护学问的本真,这才是文化和教育穿越时空的力量。
仲明中学
-至暗时刻点灯-
是镜的教育思想,在乱世烽火中迎来了最硬核的传承。1944年,焦溪沦陷,是镜第七代孙是贻勤、是贻永,在日伪推行奴化教育的至暗时刻,以是镜之字“仲明”命名,创办了仲明中学,重燃舜山学所的文脉之火。
创办之艰,如攀峭壁。没有经费?垫上家族田产!缺乏师资?拉来南通同窗!校舍简陋?祖宗牌位旁挂黑板,天井作操场!老师自编教材对抗日语教学,暗藏救国之道。开学日,46名学生挤在祠堂二楼,读书声与炮火声交织,堪称一场惊心动魄的文化自救与精神突围。
▲仲明中学旧址
1956年,仲明中学更名为焦溪中学,当年讲堂上悬挂的“尚志”匾额,如今化作校训“立志求真”。
当文明遭遇野蛮,总有不屈的脊梁在废墟上竖起知识的灯塔。战火能焚毁屋舍,却烧不灭人心中的火种。在至暗时刻,守护文脉,就是守护一个民族的未来。
从战火中残存的断壁到文化容器,从耕读传家的祖训到乱世中点燃的知识火种,这看似是建筑的重生,实则是精神的接力——在功名浮沉中坚守学问本真,在至暗时刻以教育点亮文明火种,在时代浪潮中以文化根系锚定乡愁。
如今,焦溪踏上申遗之路。保护老建筑,不仅是修复砖瓦,更是守护文化,是挺起一个民族在历史褶皱中永不弯曲的脊梁。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锦绣天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