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桥位于市区西直街,原名所桥,因这一段河形似锁,故名锁桥。是常州市区仅存的几座原汁原味的古桥之一,有较高的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
造型古朴 历史悠久
锁桥系青石构筑的纵联分节并列式单孔桥,其桥拱左右侧上端各有一雕刻云纹的桥耳,桥额上刻有“锁桥”字样。
桥面两侧用砖砌护栏,护栏上端用雕刻有云纹、花卉等纹饰的长石砌顶边,其石质不一,砌筑散杂,可能是后来修桥时加上的。桥坡已不见阶石,而用水泥浇筑成斜坡。桥长10余米,面宽4.8米,跨径5.65米,梁底标高5.83米,桥面标高6.2米。
(丁仲元摄于1970年代)
11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天祚元年(935年),吴王杨溥特派刺史徐景迈到常州筑罗城(外城),这是常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垣,周长27里37步,城高一丈,锁桥所在的罗城段是常州当时最西的城墙。锁桥河又称锁桥湾,大运河水入锁桥向东,经虹桥入市河,从而形成常州城市水循环的重要一环。
风流志士 流传千年
锁桥湾在老常州人心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涵盖了朝京门以西,锁桥河两岸的一片地区。这里不仅曾是常州人文化生活的乐园,还曾是名人辈出的大西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唐驼,在红星新村小区北侧,新市路南侧有个暂园。暂园的主人就是唐驼。
唐驼(1871-1938)原名守衡,字子权,是常州名贤唐顺之(荆川先生)之后,出身书香之家;5岁丧父,由母亲邹氏督教授业。从小喜爱书法,17岁时已掌握了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书体精髓;20岁时已能自成一体,时称"唐体",民国时学写唐体成为一种时尚。由于他写字坐姿不正和过分刻苦练字而成为驼背,1905年他在为著名作家曾朴写的名著《孽海花》题写书名时正式开始用唐驼署名。唐驼的书法秀美遒劲,含蓄朴茂,骨肉停匀,四平八稳。与沈尹默、马公寓、天台山人并称题写匾额四大圣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请他写的市招深受厂商欢迎,所书门面招牌,夺上海书家之冠。唐驼还是一位抱负不凡、眼光独到的我国印刷业开拓者和优秀的企业家。20世纪30年代,唐坨还主持了唐荆川墓地的整修工程。
(暂园 徐伯元摄)
规划保护 延续记忆
(来源: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为建立层次分明、内容全面、科学合理的保护体系,有深度、有广度地挖掘、保护和传承锁桥湾历史地段,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2024年1月11日,常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发布了《锁桥湾历史地段保护规划批后公告》。该规划旨在合理有序的保护更新,加强锁桥湾历史地段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再现常州城西运河盛景,营建文化产业、休闲商业、旅游观光、生态居住等现代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延续常州水乡的传统文脉,传承常州工商业的精英文化,提升城市滨水风貌景观,形成住宅、文化、商业等用途多功能复合的活力地段,以此彰显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竞争力。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新中心时常有,但人文价值是需要历史沉淀的。随着这样的地段保护工作的进行,未来这里的人居价值还将进一步提升。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百年南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