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常州人聊起老地名,锁桥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位于运河边紧靠豆市河的锁桥湾,和常州大运河紧密相连,见证了常州城市的历史变迁,锁住了一段旧时光……
名字来历:和旧时的递运所有关
“这里就是锁桥,沿着河边,以前这里有码头,每天都有不少摆渡的船只。靠着锁桥的,不仅有饭店,还有面店、糕点店、油条店,还有卖烤红薯的小摊贩……”81岁的周文娣老人年轻时曾住在锁桥湾一带,对锁桥湾饱含深情。据她回忆,以前,因为靠近运河的缘故,这里店铺林立。
关于锁桥名字的来历,不少专家认为和驿站、递运所有关。奔牛当地文史专家邵永乐对奔牛的历史颇有研究,他在介绍奔牛的驿站时,专门根据《奔牛史记——大运河常州段奔牛古镇文化遗产与重要史料》的记载,介绍锁桥的来历。
驿站、递运所是古代专供传递公文的差役和官员休息的。邵永乐介绍,以前交通不发达,主要运输工具是船只、马匹等。驿站、递运所大都建在大运河旁,明时奔牛的递运所属常州府管辖,派有府级驿官。
明天顺年间,常州知府王慥把长期设置在奔牛的递运所,搬到朝京门外的所桥。“到了明正德年间,官府把所桥的递运所搬到今天篦箕巷大码头处,后又改名毗陵驿;到清乾隆年间,毗陵驿改称皇华馆,大码头处也有了皇华亭。”邵永乐说,这时候,所桥旁的递运所不在了,不能再称所桥,以免让人误会此处还有递运所,所以把所桥改为同音字“锁桥”。
“锁桥湾历史地段”标识牌
如今,老锁桥仍在,旁边竖立着刻有“锁桥湾历史地段”和相关介绍的石碑。站在锁桥边,可以看到斜对岸的米市河。而它的附近,就是“老常州”都熟悉的锁桥湾。
繁华之地:“随运而兴”,曾商贾云集
锁桥湾位于城西运河北岸,东起小虹桥,西至锁桥,全长约500米,因位于锁桥西河沿,故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锁桥湾一度改名为红阳湾(路)。
据常州地方志记载:锁桥河分运河水北行,流过虹桥,入城西北城濠行一里余,为怀北乡。又云:锁桥在递运所,跨旧城西濠。顺治年间圯,康熙年间重建。锁桥湾,即为罗城西城壕。
20世纪70年代的锁桥
(丁仲元摄 常州市档案馆藏)
“说起锁桥湾,就想起古运河边的童趣,仿佛一幅市井风情的古画卷。”常州文史学者张戬炜的家以前就在古运河畔西直街锁桥湾,一直在那里住到20多岁才离开。每次提起锁桥湾,他都会想起无忧无虑的儿时岁月、运河上的破浪横舟和运河边的物阜民丰。
“对小孩子来说,最大的乐趣就是游泳。江南的人,特别是水边长大的孩子,哪能忍受得住水的诱惑呢?”儿时顺着水流的方向,只要从桥上或码头上一跃而下,就能一下子窜出去四五米远,一直游到怀德桥才会慢慢地游回来。
旧时,锁桥湾一带的老西门曾是常州商业繁华之地。明清时期,常州转输地位愈加重要,尤其常州老西门地段“随运而兴”,一跃成为人声鼎沸的商业重地。千百船只往来其中,官、商、军、民穿梭其间。石龙嘴至怀德桥一带形成米市、豆市,批发商业集中在西门外和城西西瀛里。其中南河沿、三堡街、西仓街、西直街、锁桥湾等处商贾云集。
随着时代的发展,常州大运河的航运功能逐渐被取代,常州老西门失去了往日的商业辉煌。但古运河福泽两岸百姓,见证了常州城市的变迁,沉淀下来的文化续写着大运河的千年华章。
锁桥全貌
(庄志浩摄)
名人老厂:见证常州城市变迁
现在的锁桥
“锁桥湾这里名人辈出,不仅曾是常州人文化生活的乐园,还曾是风景如画的大西门!”常州文史研究者陈伟堂为了保护和宣传锁桥湾,曾到这里探访过上百次。他告诉记者,要了解锁桥湾,必须了解一个人,那就是唐驼。
唐驼是唐荆川的后裔,近代书法家,与沈尹默、马公愚、天台山人齐名,一同被誉为“题额写匾四大圣手”。本栏目此前曾报道他在锁桥湾一带的新市路创办安邦小学,免收学费的义举。
“锁桥湾还和一个老厂有关。”陈伟堂说的老厂就是厚生制造机器厂。建厂前,这里是永宁寺的所在地。
永宁寺旧址位于锁桥南堍。明清时,该寺曾被多次整修。后来,该寺被军阀孙传芳的军队所毁。1913年,实业家奚九如在这里办起了厚生制造机器厂。1929年,该厂制造的8马力和27马力半提式柴油机获西湖博览会金质优等奖。九一八事变后,为抵制日货,厚生制造机器厂把重点转到生产织布机上,最高月产可达300台,产销兴旺。新中国成立后,常柴就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建的。
“锁桥湾还是常州人的文化乐园,附近的人民剧院和新华电影院曾给常州人民带来多少乐趣!”陈伟堂回忆,人民剧院又称西区剧院,经常演出锡剧和淮剧,锡剧老艺人陆文奎、王汉青、王兰英等先后来此演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华电影院在常州家喻户晓,站在影院门口等票更是那个年代特殊的风景。后来,人民剧院和新华电影院陆续被拆除,并在原址上建成亚细亚影城。
夏家大院
“锁桥湾附近还有清代院落夏家大院,吸引着越老越多的游客前去打卡。锁桥湾是常州老西门的代表,随着老城厢复兴的推进,这里必将重新焕发活力!”。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