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青山桥:难忘常州“北大门”

网址: 日期:2025-08-14

龙城.jpg

 

在老一辈的常州人心目中,青山桥就是常州的“北大门 ”。历史上,这里店铺、茶馆、酒肆比肩而立,形成了北大门特有的文化和商圈。

 

 

要讲青山桥,绕不开的青山镇和青山门

 

“要讲青山桥,先要说一说青山镇和青山门。”常州民俗专家季全保是青山桥原住民,十多年前,他花了十年时间,寻访了840位原青山镇原住民,编写了两本回忆青山镇和青山桥的书籍。所以,谈起青山桥的历史,他非常熟悉。

 

11.jpg

季全保手绘青山镇地图

 

据季全保介绍,青山镇这个名字是从民国年间开始,正式用于古城常州北大门外,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青山镇南起北大门直街(北直街),出青山门;北连青山街、上街、中街、下街,过铁道与德泽乡接壤;西连斗巷、前后湾、西上街,与盛莲镇接壤;东至章(张)家村(益丰昌染厂)洋龙埂、排水坝(染料厂),至北太平桥,面积约1.5平方公里。

 

青山镇名来源于青山门,常州城区没有青山,为何常州北大门会称为青山门呢?

 

12.jpg

季全保手绘青山门

 

资料记载,五代十国时期,为防止外来侵略,常州刺史徐景迈、吴顺义于辛已年(921)在此筑外子城,在吴天祚二年(936)筑了常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垣——罗城,并在原有北极门的基础上重建青山门。至明洪武二年(1369)建新城时,已初具规模,门外有瓮城,城外有吊桥。

 

这青山门就是常州的北大门,是常州古城通往北乡江阴要塞的重镇要辅。据《常州府志》载:“从青山门上可远眺至江阴(青阳)、海门之山景,故名。”

 

 

青山桥一带,是常州北门地区的商业中心

 

青山桥位于原青山门外,现北直街北端,跨关河上。据《毓秀钟楼地名考》介绍,最早的青山桥,建罗城、筑青山门(北大门)时即建有吊桥。

 

青山桥初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明成化十五年(1479)又重建,后在吊桥的原址上重修建木板桥。民国初年由木板桥改建成单孔石拱桥,1921年,桥面铺上了水泥。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山桥由于路窄,关河与护城河合并为一条河,于是拆除原来的石拱桥,重建木质的青山桥,至1965年6月,随关河河道改宽,青山桥也同时由木板桥改为双曲拱桥。

 

《毓秀钟楼地名考》这样记载:“在民间常以青山门吊桥和青山桥混为一谈 ,其实筑在旧城濠(护城河)上青山城门前的为吊桥,筑在关河上的才是青山桥。”

 

“青山桥地区是古城的北大门一带。”季全保介绍,从明清时期开始,青山桥一代就是常州北门地区的商业中心,明代前,这里的商贸以经营手工业和店家商贩为主,记录在案的有北大门外的土布业、面粉业,盛极一时。到了清代中期,从青山门至上、中、下街长二里路的区间内,就云集了各种店铺数百家,至民国年间已达350家,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行业。

 

13.jpg

20世纪初的青山桥(常州市档案馆藏)

 

 

特有的商圈,形成了特有的商圈文化

 

季全保回忆,青山桥与原青山街(上街)成丁字形状,这里店铺、茶馆、酒肆比肩而立,形成了北大门特有的商圈。

 

“旧时,常州城内街上到处都有老虎灶,处处都是茶馆店。”季全保回忆,以前,青山桥地区的茶馆楼堂特别多,每天晨色空朦,鸡叫头遍,茶馆店的排门板卸掉了,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茶馆内的“老虎灶”的膛火伴着晨光,给静静的街巷增添了新的一天的气息。

 

14.jpg

青山桥附近民宅老照片(常州市档案馆藏)

 

这里茶馆云集,紧临青山桥附近,就有推窗见河的“五 福楼”“一乐天”“仁和”“悦来轩”“通源”“青北园”等茶馆。

 

“当茶客的‘头开茶’下肚后,隔壁的‘麻糕桶’、对面的‘阳春面’飘来了香味。于是,一块麻糕,一根油条,或者一碗阳春面就算一顿美味的早餐了。”

 

斗巷弄内和罗武坝内的木行特别多,延续整条弄堂,最多时有数十家。这些店家靠的都是牌子老、货源正、信誉好,更是北大门的商家特色。更有不计其数的以恒、圣、永、昶、顺、泰、鑫预示兴旺发达等字眼为店招的多类商店。

 

“其昌馆酒楼、郭源盛酒酱店、五福堂、五味、青山饭店、永和祥酱园等,在当时都很有名。”季全保回忆。

 

 

历史上,这里还是中医名家聚集地

 

15.jpg

解放前的青山桥一带老街景

 

民国时期青山桥除了商店多之外,另一大特色就是中医名医多。当时,常州医学协会已经分为中医公会和中医学会,后统一改为“中医协会”。

 

在青山桥下街一带开业的中医诊所在常州占有重要位置,有以孟河医派为主的屠氏医家,还有许多名望很高的中西医医家和郎中。说到青山桥一带的中医郎中,真是名家辈出、名不虚传,是当时常州名医荟萃之地。

 

“青山桥一带之所以能成为中医集聚地,可能与临近北乡的孟河医派有密切关系。”据季全保统计,青山桥上街有吴卓耀、盛寿南、屠恭先、屠揆先;中街有姚润身、朱介俊、陈树楠;下街有吴秉森、吴铁华、沈子卿、茅乾贞、黄济民、朱云峰、郑昊敏等,一共有20多位名医名家。

 

史料记载,民国初至抗战前,常州城区有中药店辅 22 家(没有注册申报的除外),在青山桥地区的就有右仁社(分号)永太和、天德永、仁寿、青山等多家。

 

季全保印象最深的是“永太和国药号”,它在“老三阳南货号”隔壁, 两家店面都是坐北朝南,一家寓意国泰民安 “永太和”,另一家象征三阳开泰“老三阳”。

 

“我记得小时候跟了父亲去抓药,给我的印象是店面装饰庄重,朝南店门一排大木柜台,柜台两边竖有‘以仁存心’‘童叟无欺’的匾牌 ,体现了药号的经营宗旨。”季全保回忆道。

 

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常州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青山桥一带也换了新貌。

 

“在我心里,青山桥是我永远的家!城市的地方文化需要传承和弘扬,我所做的,就是为了让后代通过文字触摸它。”季全保说。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档案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