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高度重视地方经济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被实践证明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法论。要注重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科学选择、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而“地名经济”作为地域经济运行的一种模式,正是对这种“因地制宜”思想的创新实践。它是指在地域经济运行中,有意识地挖掘和开发附着于地名的特色价值因素,调整经济结构与支柱产业布局,优化投资、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从而推动地域经济迈上新台阶。因而,地名经济可谓别一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理论建构:地名经济学的学科范式突破
地名经济在区域发展中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其理论体系正经历从文化保护到价值转化的范式革命。中国地名学会对“地名经济”的定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并通过构建“文化—生态—经济”三维模型,将地名资源置于可持续发展框架中。
文化维度挖掘历史地名中的商贸基因与集体记忆,生态维度评估地理标志产品的环境承载力,经济维度量化品牌溢价与产业链延伸效应。这种跨学科方法论融合了历史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环境科学的研究工具,使地名经济研究突破传统人文地理的局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交叉范式。
中国地名学会跳出传统地名学研究范式,首次系统地将地名从文化标识提升为可评估、可开发、可产业化的经济要素,实现了从人文为主到多维融合的学科跨越,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名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实践创新:地标产业赋能计划的系统设计
为积极响应民政部“乡村著名行动”有关部署,中国地名学会推出《地标产业赋能计划实施方案(2025-2028年)》,以期发挥地名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提升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水平。地标产业赋能计划通过建立“资源识别—价值评估—产业孵化”的闭环机制,实现地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在资源识别阶段,采用文献考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技术路径,对地名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建档;价值评估阶段采用文化基因测度法,量化地名符号在品牌建设中的情感溢价;产业孵化阶段则通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体系,构建从产地保护到市场溢价的价值链条。例如,赣南脐橙产区的实践表明,地名文化元素的深度植入可使区域品牌溢价提升30%以上,同时带动电商、物流等配套产业协同发展。
模式探索:地名价值多维挖掘与产业融合
地名价值的系统性发掘立足于三大核心维度:地理特征、资源禀赋与文化内涵。所析出的价值需进一步实现产业落地,而产业赋能的核心路径在于多维资源的有机融合。
基于这一逻辑,学会专家提出“地名PLUS”战略构想,强调地名与产业之间的深度绑定与协同发展。在地名溯源层面,注重传统文脉与现代精神的交融;在产品构建方面,强调功能性与体验感的统一。同时,应强化品牌传播策略,使地名价值实现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地名价值多维挖掘与产业融合本质上是一场 “从文化资源到经济资本”的系统性转化工程。多维挖掘是手段,挖掘出的价值必须通过具体的产业载体实现“活化”与“变现”;可持续性是关键, 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地名文化在产业融合中获得新生而非滥用。
康养融合:地名经济的“健康中国”路径
康养产业与地名经济的结合开辟了健康服务与文化消费的新场景。中国地名学会主导的康养圆桌会提出地名康养价值评估体系,该体系包含三个核心指标:文化独特性、生态适宜性、市场转化率。比如,北京小汤山医院将温泉疗愈、中医药文化等特色地名资源转化为健康服务产品。又比如,浙江磐安的中药研学项目通过地名叙事重构,将传统药材种植基地升级为文化体验空间,实现康养收入与文化传播的双重收益。
地理标志产品以“地名+品名”为命名方式,是发展地名经济的重要抓手。将农医融合发展模式应用于地理标志产业,可以说是为地标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价值跃升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农医融合”是利用“医”的科学理论、技术方法和市场渠道,去重新赋能、深度挖掘和全面提升“农”的价值。
这一模式的本质是“回归”与“升华”。中国传统农业本身蕴含“药食同源”的智慧,许多农作物和园艺作物同时具备营养和健康价值。农医融合是对这一古老智慧的现代化回归,同时利用现代科学对药食同源产品的健康功效进行量化、解析和认证,实现其价值升华。
技术赋能:数字化与地名经济的深度融合
数字化正在为地名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实景三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使地名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达到了新的高度。数字技术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重构地名经济价值网络的核心驱动力。
搭建地名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和IP授权平台,形成“地名IP+产业”的生态矩阵将是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测不同地名IP的关注度,精准评估其经济价值与开发效果,可为规划新的旅游线路、投资文创项目、制定营销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可以预见,数字化技术将为地名经济带来根本性变革——“死地名”一旦变成可溯源、可消费、可交易的“活资源”,并通过平台生态放大其价值,就能实现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共赢。
未来展望:跨学科研究与跨领域融合的深化方向
地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强化三个维度的交叉研究:一是时空维度,运用历史文献追踪地名演变的产业影响;二是制度维度,探索地理标志保护与区域政策的协同机制;三是技术维度,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地名文化资源的溯源管理。
中国地名学会将持续搭建跨学科对话平台,推动地名经济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的迭代升级,进一步探索地名经济与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度融合路径。比如,学会已经启动地名经济理论在“农业科技园区”的落地实践;我们认为,成功的园区不仅是技术展示窗口,更是产业融合平台,因而必须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难题。地名经济理论则在打造区域品牌、优化价值链条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
总之,地名经济作为区域发展的创新模式,正在从理论构建迈向实践深化,这一模式既是对“因地制宜”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未来,地名经济将进一步强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双轮驱动,构建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与政策框架,推动地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实现价值转化。
作者:王胜三系中国地名学会会长,陈士国系中国地名学会执行会长、代理秘书长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中国地名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