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乌衣浜

网址: 日期:2025-10-16

龙城.jpg

 


乌衣浜,曾名“大庆中路32弄”,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天宁街道青果巷社区,南起吊桥路,北至东下塘。传统宗族文化与近代纺织事业曾在此交相辉映,其故事却少为人所知。

 

乌1.jpg

 

 

河浜乌衣桥

 

唐永徽三年(652)在此建桥。《祥符经》云“大夫臧蒿居此”,故称乌衣桥。乌衣即黑色官袍。民国时期曾有人用常州的地名做对子,其中有:“清水潭”对“乌泥桥”,此处所说乌泥桥,乃是一个别称,更普遍的叫法是乌衣桥,或臧桥。明《成化重修毗陵志》记载:“臧桥在新坊桥西北通运河唐永徽三年建”。

 

乌2.jpg

重建的乌衣桥

 

此处曾有河浜,是古运河的支流,称南邗沟,向北通东下塘,向南通吊桥路,浜因桥得名,故又称乌衣浜。曾有资料提到它直通更南的河道,甚至通到宜兴。

 

1918年,为方便交通,乌衣桥由拱桥改为平桥。至抗战前小浜逐渐淤积,被房屋侵占,船只无法通行。直至上世纪70年代,乌衣浜仍隐约可辨。后乌衣浜被完全填没,巷名沿用至今。

 

 

 

宗祠聚集地

 

乌衣浜周边有陶沙巷、南门直街、三将军弄等古巷。清庄纶仪曾写道:“寄居乌衣桥。去河尺有咫。”这里的河即青果巷古运河,历史上颇具财力和名声的家族多居住在河对岸的青果巷,这也为数量可观的宗祠在乌衣浜聚集提供了文化基础。

 

乌3.jpg

刘氏宗祠

 

祠堂可以分为官方祭祀功勋的专祠,民间尊崇神灵的神祠,以及百姓祭祀列祖列宗的宗祠。

 

浜的西边有张氏孝悌祠、东边有光禄沈公祠、刘氏宗祠。附近还有梅氏宗祠、李宗祠、孙慎行专祠、吴氏祠等。

 

孙慎行是明代大儒唐荆川外孙,他的专祠最早在陶沙巷,后搬到双桂坊。

 

光禄沈公祠是官方为纪念沈耀鋆所建立的专祠,《武阳志余》祠庙篇记载,“资政沈别驾祠,在乌衣桥东。”沈耀鋆本是江阴人,先祖迁入常州城。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从湖南进入湖北,沈耀鋆被调到武昌担任管理督粮的职务,在武昌城内战斗中殉难,年仅45岁。朝廷允许沈家在常州城内建立专祠,并诰赠光禄大夫称号,光绪元年该祠竣工。

 

上述两祠享受地方官员的春秋祭祀,成为定例,是典型的名人专祠。而家族宗祠方面,张氏孝悌祠属于天井里张氏,革命先烈张太雷即出自这一支张氏。刘氏宗祠乃是西营刘氏的家族祠堂,至今仍在。陶沙巷附近还曾有刘氏怡园等。

 

 

织业成长地

 

住在青果巷的老常州,不时会提起河对岸东下塘一带的纺织厂。乌衣浜也见证了近代纺织业在常州的壮大。本地纺织业依托河流而起步,逐渐发展。

 

以往手工作坊织布,用的是木机,效率低下。1916年,蒋盘发邀请刘国钧在乌衣浜西侧,集资创办大纶厂,购买日本动力织机百余台。大纶机器织布厂是常州第一家机器织布厂,而刘先生在大纶期间的积累,也促成了日后广益、大成等厂的创立,给他成为纺织业的领军人物奠定了基础,其中大成一厂就在吊桥路的南侧不远。因此将乌衣浜称为刘国钧成为纺织巨子的起步地,是一点不夸张的。

 

1919年,赵锦清买刘姓族产七亩有余,锦纶二厂在乌衣浜西侧的刘家弄创立,初期有机器70台,工人接近百名。后期该弄改名为赵家弄,该厂逐步演变为常州第三织布厂。

 

在1920年之前成立的纺织工厂,位置更偏向广化门一带,而随着1921年震华电厂在戚墅堰的设立,电力供应变得充足,纺织工厂开始在更靠德安门的乌衣浜、新坊桥、椿桂坊一带诞生,如恒丰盛、久成、天丰永等厂。

 

乌4.jpg

恒丰盛织染公司变更资料

 

此处工厂随时间变迁,常常有重组、搬迁、歇业等,数量上并不固定,但保守估计约有数十家。至抗战爆发前,乌衣浜一带已发展成为常州纺织业最为密集的地区。这些厂对常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动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旧繁荣。

 

 

正衡兴学地

 

“乌衣桥畔,黉舍泱泱,都是先生创。”正衡中学的学子们,曾经在卢锦堂先生的挽歌中这样唱到。

 

卢锦堂原讳正衡,锦堂是其字。其祖籍是福建,后扎根于常州,早年做官时即有积极救灾的好名声,逐渐成为地方热心士绅。卢锦堂慷慨捐资三万余元,在乌衣桥的南面购地十亩,创办学校。1929年2月,私立正衡初级中学正式开学,是为邑中第一家私立中学。其校歌曰:

 

兰陵正气,钟毓南城。

乌衣桥侧,荆溪河滨。

衡以玉尺,正以准绳。

筚路蓝缕,创业艰辛。

乘风破浪,会当有人。

 

乌5.jpg

正衡中学旧影

 

卢锦堂曾告诫自己的儿子:“校由我建,责由我卢氏始终负之,即以我之名名校,示世子孙毋忘延。”其社会担当由此可见。

 

学校开学后不过一年,卢锦堂即去世,绅商学界无不惋惜,身后哀荣尤盛。庄蕴宽的哀辞写道“是实业家,是慈善家,是教育家。”这句话或许就能概括卢正衡的一生。

 

正衡的校舍在乌衣浜持续办学,育人良多。直到1953年,因发展空间受限,才迁移他处,改名为常州市第一中学(后来又设立民办正衡中学)。

 

乌6.jpg

重建的赵家弄影壁

 

乌衣浜的故事数不胜数,乌衣桥的历史源远流长。

 

如今,乌衣桥重建于原址,赵家弄影壁也复建成功,它们将继续见证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作者:吴炜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民政


★ 相关内容